作者: 荆三隆 【本书体例】
【原文】: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天降丧乱,饥馑荐臻(1)。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
旱既大甚,蕴隆虫虫(2)。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瘗(3),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临。耗下土(4),宁丁我躬?
旱既大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子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则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
旱既大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5),如惔如焚(6)我心惮暑,忧心如熏。群公先正,则不我闻。昊天上帝,宁俾我遯(7)。
旱既大甚,黾勉畏去(8)。胡宁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则不我虞?敬恭明神,宜无悔怒。
旱既大甚,散无友纪。鞫哉庶正(9),疚哉冢宰。趣马师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无不能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瞻卬昊天,有嚖其星。大夫君子,昭假无赢。大命近止,无弃尔成。何求为我,以戾庶正。瞻卬昊天,曷惠其宁?
【鉴赏】:
这是一首借写周宣王大旱求神祈雨,来赞美宣王之德,表现了为王者“遇害而惧”(《诗序》)的诗篇。
在西周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每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就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因而求神祈雨。人类以在当时无法抵抗的自然力为崇拜物,成为各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出现的一种现象,本诗在内容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诗歌是生活的反映,这篇诗歌就是对当时自然灾害实况的真实记录。同时,也表达了西周时期,人们热爱生活、希望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
全篇共分八章,每章都以旱情的严重,人心的忧患,国家的无“纪”落笔,章章述旱,章章祈雨,但所述各有区别,所议各有侧重,夹叙夹议,细致描写。第一章写宣王在晴朗的夜晚,对着那遥远广大的银河,仰头问天,为何要“天降丧乱”,给百姓带来祸害。第二章总写旱情及宣王祭祖祀神,讲叙了“旱既大甚”,所有的神无“不宗”,都祭遍了,但上苍仍然不开眼。接着在第三章谈到百姓的惊慌,黎民无不受难,既而直呼“昊天上帝”,若如此下去,祖先们开创的基业就会毁于大旱之年,在情绪上表现得比较激愤。四、五、、六、七四章详述旱情是赤日“炎炎”,山川草木被涤荡干净,一切变得光秃秃的,从而一再呼唤上天应降喜雨,消除灾害,不要再“悔怒”于周族的百官和民众,并希望群臣合力救灾。最后一章承上一章,以“瞻卬昊天”起笔,反复咏叹,并呼应首章的对上天的发问,再次祈求旱象早日终止,且勉励人们“无弃尔成”,更加诚心地祈雨,末尾以“瞻卬昊天,曷惠其宁”,即呼唤苍天,“何时才能把喜雨降到人间,使国家安宁”来收束全篇,表现出宣王忧国恤民的诚意。全诗到此结束,但那反复陈述旱情,仰望苍天,祈雨除旱的声声呼唤、句句发问仍然在耳傍回响不绝。
全篇在结构形式上,首尾两章前后呼应。第二章至第七章,都以“旱既大甚”,即“气候实在太干旱”起句,反复咏叹,重复不止,形成了旱灾尤甚。宣王忧心如焚的强烈印象,在这种陈述旱情、祈天降雨的语句中,虽然声情悲切,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到一种强烈的怨天害民的不平之气,表现出当时人们在大旱面前还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但并不因此而绝望的生活现实,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不失为一篇有益的作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