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贾岛推敲的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从“推敲”谈起

贾岛的“推敲”故事是人所熟知的。把它剪裁入妙、写得十分生动的,要数辛文房《唐才子传》中的贾岛传。传中描写贾岛“当冥搜之际,前有王公贵人皆不觉。游心万仞,虑入无穷。……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时秋风正厉,黄叶可扫,遂吟曰‘落叶满长安’,方思属联,杳不可得。忽以‘秋风吹渭水’为对,喜不自胜,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后复乘闲策蹇访李凝幽居,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又欲作‘僧敲’,炼之未定,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旁观亦讶。时韩退之尹京兆,车骑方出,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到马前。岛具实对:‘未定推、敲,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驻久之曰:‘敲字佳。’遂并辔归,共论诗道,结为布衣交”。

对贾岛这样为推、敲两字而如醉似痴,也有人加以讥笑。王夫之认为:“‘僧敲月下门’只是妄想揣摩,如说他人梦。……若即景会心,则或推或敲,必居其一,因景因情,自然灵妙,何劳拟议哉?”(《夕堂永日绪论·内编》)这样说,未免失之于偏。当然,遣词选字要服从生活的真实;但过分强调“即景会心”,只求“自然灵妙”,完全否定加工和提高的必要,就有很大的片面性。事实上,曾因贫困而出家的贾岛,在这一联诗里所写的本是他生活中熟悉的景物,为了表现得更完满有力,不惜在语言上反复锤炼,这样的创作精神应当说是可贵的。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故事就一直为人乐道,以至“推敲”两字成为一个至今还通用的词汇。

问题在于:为什么贾岛想改“推”为“敲”,而韩愈也认为“敲”字比较好呢?一般人只从审音的角度来说明“敲”字比“推”字好。其实重要的是“敲”字更能显示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是用声响表现寂静的手法,在古诗歌中常常可以见到,值得拈出一谈。

这一联诗写飞鸟宿林、月下僧归的景色。推是无声的动作,用“推”字,出现的是一幅寂静无声的画面;如果用“敲”字,就变成有声的动作,为这个幽静的环境加上了剥剥啄啄的叩门声。到底怎样更能增强诗句的艺术效果,更能显示静夜的境界呢?使这位苦吟诗人迟疑不决,以至“神游象外”的,也许正是这样一个问题。韩愈主张用“敲”字,最后以“敲”字定稿,说明经过诗人们的深思熟虑,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有几记叩门声来渲托静夜,不但不会破坏寂静,反而更显得寂静。这个道理,王夫之也未尝不懂。他在《诗绎》里分析《诗经·小雅·采薇》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与以声表静的道理完全相同。

俗语说“若要甜,下点盐”,也正是这个道理。在看来彼此对立的事物间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咸,显不出甜来;没有哀,显不出乐来;同样,没有声响也不足以表现寂静。声与静,看似相反,其实相成。可以用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不止“僧敲月下门”一联诗句;许多以描画幽静境界见称的名篇警策,往往都并不是写得无声无响,一片死寂,而是用声响托出幽静。

常建有首《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这首诗为欧阳修、殷璠等人所推重;它把清晨古寺的景色写得幽深清莹,万籁俱寂。但是,作者并不是写到万籁俱寂而止;最后却让读者在这个澄静如水的空间里听到回旋荡漾的钟磬声,从而深一层显示了境界。

据蔡絛的《西清诗话》记述:“陈传道尝于彭门壁间见书一联云:‘一鸠鸣午寂,双燕话春愁。’后以语东坡:‘世谓公作,然否?’坡笑曰:‘此唐人得意句,仆安能道此?’”这一联为苏轼所欣赏的诗,在表现手法上也是以声表静,用鸠鸣点出了午寂。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苏舜卿《初晴游沧浪亭》诗“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和王隋句“一声啼鸟禁门静,满地落花春日长”。

许多诗话常提到王籍《入若耶溪》诗中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曾以“风定花犹落”对“鸟鸣山更幽”;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指出:“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曾季貍在《艇斋诗话》里称赞这个说法很巧妙,并对照王安石《钟山绝句二首》之一“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认为“却觉无味”。这一对照,很有意思,说明以静写静反而不如以动写静。有人甚至说,王安石这一改,把王籍的原诗改成了“死句”;还有人讽刺他是点金成铁手。而吴沆《晓晴》诗“茅檐正幽寂,啼鸟两三声”,反用其意,就又点铁成金了。惠洪在《冷斋夜话》里谈到“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这一联集句诗时,还举黄庭坚的话说:“唐人有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暮年’者,置早意于残晚中;又曰‘惊蝉移别树,斗雀堕闲庭’者,置静意于喧动中。”此说可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说合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