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邵迎武
说些近的吧
谈点身边的事
只要屋子足够大
两个人坐得远远的
声音毛茸茸擦过
蜜蜂的脚
安静地理着触须
彼此的手势——象
摸着一团烟
一溪头发
崖边的两只船
离得足够远
湖水蓝得
足够宽
拍击声
稍稍能听见
要么说些更远的
更远的
远到天际
远到看不见你
哪样
我就去找你
一定把你找到
江河
每个人都渴望寻求能对等地理解自己,甚至与自己心心相契的灵魂对话者。但生存的个人性,致使这种“寻求”变得艰难——“隔膜”于是产生。
《接触》表达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进行灵魂沟通的渴望。这一渴望构成了全诗的抒情契机;渗透全诗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深刻隔膜感莫不缘此而生。
第一节作者集中笔力状写这种隔膜感。即使是“谈点身边的事”,诗人也感到阻梗精神沟通的心理障碍。“声音毛茸茸擦过”一句甚妙,它颇为传神地道出诗人对仅只过耳不能入心的“声音”的真实感受。接下来,诗人的感觉进一步挪移为“安静地理着触须”的“蜜蜂的脚”。至于“彼此的手势——象/摸着一团烟/一溪头发”,则由听觉转换为视觉。这种通感的巧妙运用,使读者具体感知到“隔膜”的某种存在形态。而“一团烟,一溪头发”的意象最后又裂变为“离得足够远”的“两只船”,“拍击声,稍稍能听见。”
但“隔膜”并未使诗人变得沮丧、颓唐,诗人坚信,人与人之间需要交流和理解,通往心灵的道路总是可以找到的;在诗的末节,作者明确表达了这种亲和意识。
应当看到,将“隔膜”化虚为实是难乎为之的。为了表现“隔膜”的心理感受,作者大量采用了通感,意象裂变等现代派诗歌技巧,这就迫使我们在阅读时绝不能被动的接受,而必须调动全部感官去积极体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