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词的背景故事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出典】

骆宾王《咏鹅》。

【原作】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约684),字观光,唐朝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幼年即资质颖悟,聪慧过人。7岁时即景赋《咏鹅》诗,一时传遍乡闾,誉为神童。晚年参加徐敬业扬州起事,并写下了著名的《讨武氏檄文》。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一起,被人们称为“初唐四杰”。作为“初唐四杰”之一,对荡涤六朝文学颓波,革新初唐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作出了贡献,因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有影响的人物,长期来受到人们的赞誉。他一生著作颇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为诗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五、七言迭用,铺排辞采,声调婉转,“当时以为绝唱”(《旧唐书》本传)。《畴昔篇》、《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亦初唐长诗中之杰构。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谓其长诗“缀锦贯珠,滔滔洪远,故是千秋绝艺”。其五言诗亦多佳作,五律《在狱咏蝉》,风骨凝重,工整精练。边塞诗《夕次蒲类津》、《边城落日》、《至分水戍》、《边夜有怀》、《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等,深沉而慷慨,代表初唐边塞诗之成就。又善骈文,名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俗称《讨武瞾檄》,锋芒毕露,慷慨激昂,语言晓畅,倡为骈文新体,启示了初唐文坛欲除齐、梁以来浮靡绮丽习气之趋势。

【故事】

骆宾王从小聪明伶俐,谦虚好学。他特别爱读书,又喜欢独立思考问题,遇到不懂的事,总是向大人们请教。大人们也乐意把他们知道的东西讲给骆宾王听,还经常出一些题目,考考骆宾王哩。

有一天,7岁的骆宾王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他们尽情地玩呀,闹呀,够高兴的,不知不觉中,他们来到了故乡的小河边。这条小河,给骆宾王带来过许多美好的回忆,他和伙伴们常在一起游泳、钓鱼、划船。

嘿,小河中的鹅真多,它们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来游去,叽叽嘎嘎,真漂亮,真好玩。骆宾王看着水中的鹅儿,呆呆地出了神。

这时,邻居老伯走来了,他笑着问骆宾王:“孩子,你在想什么呀?”

“伯伯,你看,这些鹅儿在水中真有意思。”

老伯呵呵笑道:“是吗?”他眼珠一转,说:“好,我今天要出题目考考你了。”

“什么题目?”骆宾王很兴奋,忙问。

这时,村中又来了几位大伯大婶,小伙伴们围着又叫又跳地嚷道:“快说,快说,快说!”

老伯用手指着水中的鹅说:“就以鹅为题做一首吧!”

“嗯!好!”骆宾王不慌不忙,清了清嗓子,用稚嫩的童音吟了《咏鹅》诗。

刚刚吟完诗,周围的大人和小孩都拍起手来了。那老伯抱起骆宾王,连声高兴地称赞:“好孩子,好孩子,这首诗做得好!太好了!”

骆宾王羞红了脸,谦虚地向大伙儿笑着。

于是,骆宾王7岁作诗的事儿就迅速传开了。

【赏析】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两句写鹅的形态:鹅有遍体纯白的毛,有红红的宽大的脚蹼,鹅身浮在水上,一双脚时而在水中自由划动。“拨”字用得尤为生动。白毛、红掌、绿水、清波,色彩对比鲜明,而彼此又十分谐调,使画面清新可喜。这两句描写逼真,而又生动有趣。难能可贵的是:两句信口道来,自然成对,十分工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