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吊古伤今抒发悲愤之情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题解

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常常对武后朝的弊政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他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接连受到打击,心情非常苦闷。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紧急情况之下,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没有被采纳。随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反把他降为军曹。陈子昂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句解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前”,过去。“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后”,未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念”,想到。“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凄凉的样子。“涕下”,流眼泪。

评解

这首短诗,语言苍劲奔放,极富感染力,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抒发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艺术上,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通篇都饱含了诗人想为国家尽一份力的爱国情怀。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