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去蜀》古诗背景解析与注释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杜甫《去蜀》古背景解析与注释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①。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②?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③。

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④。

【注释】

①蜀郡,即成都。杜甫于上元元年(760)初借居成都草堂寺,后移居新建之草堂,至永泰元年(765)五月离蜀,前后共六年,其间有一年多流寓梓州、阆州等地,在成都前后合计约五年。②如何,犹岂料。关塞阻,谓长安难返。转作,反作。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此泛指荆楚一带。本应北返长安,因关塞险阻,只好出峡东行,故曰“转作”。③黄发,谓年老。残生,犹余生。随白鸥,谓漂泊。即《旅夜书怀》所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意。④大臣,泛指朝廷掌权者。

【评析】

永泰元年(765)五月作。四月,严武死,杜甫生活失去依靠,又预见到蜀中将乱,故决计出峡东归。将离蜀,作诗总结几年的漂泊生涯,故题曰“去蜀”。首联写六年流寓之迹,万千感怀尽在其中。中间两联写己老迈之年,种种心愿皆难以实现,其痛苦悲愤可以想见。尾联尤为深警,意谓社稷安危自有大臣负荷,自己何必泪水长流,杞人忧天?此乃无可奈何,强作排遣之词,实则反言诗人心系国家安危,时刻为其忧心流泪的情况。其中有痛惜,有激愤,有宽慰,包蕴极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