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一读黄山词——读汪莘词
说起中国名山,人们自然而然首先想到五岳。“岳”字山上有丘,丘又是山的意思,所以“岳”是山上有山,指高大的山。据说五岳是汉武帝所封,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至今五岳的名声权威已延续两千年,可民间却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说是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庐山之秀美,峨眉之清凉,莫不集于黄山。黄山既然那么雄奇峻美,为什么没有受封?后人认为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的解释很有道理:那是因为黄山地处皖南万山丛中,不通大道,不近水流,交通至为阻塞,加之山上林木盘结,烟雾缭绕,游人难近,所以黄山之名较之五岳晚了千余年。
正是这个原因,唐诗宋词中写黄山的不太多,李白有一首:“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这是一幅鸟瞰图,没有展开细致的特写。可后人偏认为黄山景色太美太神奇,非李白之诗、非王维之画不足以传其神、达其韵。然二仙作古,黄山犹在,怎能断其诗画以绝后人之思呢?幸好南宋汪莘有一阕《沁园春·忆黄山》不负造化:
三十六峰,三十六溪,长锁清秋。对孤峰绝顶,云烟竞秀;悬崖峭壁,瀑布争流。洞里桃花,仙家芝草,雪后春正取次游。亲曾见,是龙潭白昼,海涌潮头。当年黄帝浮丘,有玉枕玉床还在不?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翠微霜晓,仰盼龙楼。砂穴长红,丹炉已冷,安得灵方闻早修?谁如此,问源头白鹿,水畔青牛。
词家认为宋词中写黄山的作品本不多,像汪莘这阕写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
词的上片写黄山的自然景观,有远景、近景、特写。四韵中首韵三句,即是苍莽阔大的鸟瞰图。千里黄山、百里雄奇尽收眼底。
黄山古时候称黟山、黝山,按字义讲,都是黑色的意思。黄山山体多为花岗岩,经长年风雨侵蚀,外表成了青黑色,古人以眼见之色称呼。那么黄山之名又是怎么来的呢?有说是因为黄山多有黄连木,这种树茎可制黄色染料,因此而得山名;有说是按阴阳五行推算,黄山居中而属土,对应于黄色,故称黄山;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说,轩辕黄帝禅让部落首领之后,带着他的亲信大臣浮丘公、容成子来黄山修身养性,筑炉炼丹。既是黄帝钟爱的山,故后人随之称为黄山。
词中说黄山三十六峰,这只是概说。民间有说黄山三十六大峰,三十二小峰,有说黄山七十二峰不等,总是说黄山峰峦起伏,巍峨绵延。当地人传说山峰多是因为天帝召集众仙在此聚会。仙家的会议中心不像凡人要盖楼起舍,豪华修缮,他们只是运用仙术,聚石成山,广种奇花异木,再点缀些五色祥云,这就为黄山的出身加上了神脉。
第二韵盛赞黄山云烟,这是抓住了黄山景观的一大特点。黄山一年之中大约只有百十天晴朗清秀,其余两百多天总是烟雨迷蒙,云雾缭绕。据说这是因为当年八仙路过此地,发现此地人迹罕至,再细看,才知道是因为有妖雾毒气伤害生灵,于是决定由铁拐李降妖除魔。铁拐李与毒妖大战数日,终于得胜。他老人家又把好事做到底,施展仙法,说动王母娘娘以云铺海,再请求众仙女以袖抹霞,于是黄山便有了举世闻名的雾霞云海。立于绝顶山巅,常常能看到茫茫云海有时静如处子水波不兴,有时波翻浪涌潮起潮落,有时云瀑如注雪浪翻飞,有时云海洞穿转眼即逝。使观者如梦如幻,如在天上,如在地上,不知己身是仙是凡。
第三韵写山中花草,如上所述,黄山之景既是仙家营造,生出种种奇花异草就是当然,不足为奇。第四韵写白龙潭集众壑之水,激流怒泄,声如雷鸣,如海潮翻滚,白浪凌空,让人心惊胆战,不敢近前,“海涌潮头”四字很是传神。
下片借传说写黄山人文。
首韵就点出黄帝、浮丘等中国人的先祖曾在此修炼。于是形成了轩辕峰、容成峰、浮丘峰、朱砂峰、炼丹峰、上升峰、天都峰、仙人峰、望仙峰等几十雄峰;又有丹台、丹灶、晒药台,因为当年炼丹炼得红霞满天,千百里外可见光明,所以炼丹峰又称光明顶。
除了山,还有水,与当年黄帝活动有关的水有:炼丹源、洗药源、朱砂源、洗药溪、丹霞溪、白云溪,又有丹井、药臼和黄帝洗浴过的温泉。
还有当年黄帝亲手种植的万山桃花、帝松,有黄帝胡须变的长于绝壁石缝的龙须草,后人游玩到此,有诗赞曰:
红泉声里乐徘徊,帝子当年洗药来。留得余香今犹在,四时芝术有花开。
对上述这些黄帝遗迹,词人都略过,仿佛已有相关的山名水名花草名,地球人都该知道,不提也罢。倒是当年黄帝、浮丘公、容成子的睡榻还在不在?在!有一座峰叫石床峰,峰顶有一张如白玉琢成的大床,床上放着琥珀枕,这是黄帝用过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一张紫石床,这显然是容成子与浮丘公的卧榻。
黄山人一直传颂着黄帝在此炼得仙丹,他们几人服用后就飞升成仙了。当晚月色朦胧,在天都峰还传来仙乐阵阵,就像传说中春秋时代善吹箫的萧史、弄玉乘凤飞天一样,有祥云相护,有仙乐接引,这就是词中说的“向天都月夜,遥闻凤管”。
黄帝在中国受到这么悠久崇高的爱戴,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身上寄托着中国人理想国的梦想。《列子·黄帝》中有记载,说有一天黄帝睡午觉做了一个梦,梦到他到了一个叫华胥国的地方,这个地方没有首领,没有军队,没有官长,一切崇尚自然,社会没有冲突,人们很友好。后来黄帝就照这个梦境治国。这恐怕是人类最早的乌托邦。
其实黄山最奇的是“翠微霜晓”,翠的元素中最主要的当数黄山的树。黄山松长在沟壑平地的也罢,没什么稀奇可言,最稀奇、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长在花岗岩山上的黄山松。它树形不高,盘曲蜿蜒,通体黑黝,唯有短而少的松针露出苍翠,人们奇怪在没有一丁点儿土的光光的石头上它怎么生长,细细察看才发现,它是从石缝中绕出来的。它的生长经历只有依靠丰富的想象才能描述:不知是风还是鸟把一粒黄山松的饱满种子送到了光秃秃的石峰上,也不知是风还是雨水把这粒种子送到了石缝中,在阴暗的石缝中,碰到了适当的温度和湿度,这粒种子萌芽了。那细细的根一个劲地往缝隙深处钻,要去寻找合成生命的水肥。根的尖端有一层特殊的硬壳叫根罩,它类似螺旋钻头,能推开的就推开,推不开的就绕开,实在绕不开的,它还能从根头分泌出一种有机酸,慢慢将岩石溶解;根呼吸时还能放出二氧化碳,遇水化合成碳酸,碳酸、有机酸共同侵蚀岩石,根在其中就获得了养料。这叫风雨滋润而生,饱吸石髓而长。据说花岗岩上的黄山松,树高一米,根长十米,树高十米,根长百米。黄山松能够生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黄山水量充沛,年降水量超过两千毫米,即便不降雨,一年中三分之二多的时间云雾弥漫,空气湿度很大,黄山松的枝叶可以慢慢地饱吸水气,得到滋润,这时枝即为根,而石缝中露出的根又可视其为枝。这就是特别的黄山孕育出的特别的黄山松。黄山松还有令人羡慕的艳遇,那就是满山的杜鹃追着围着黄山松开放。说来也怪,它们二者总是相生相伴,互相依偎,一高一矮,一刚一柔,一素一艳,仿佛情侣相恋,杜鹃不在乎生存环境的贫瘠荒凉,看中的是黄山松旺盛的生命力。
词人最后不无遗憾地说,黄山神奇的海市蜃楼的景观(即龙楼)难得一见,黄帝和浮丘公炼丹服药飞升的传说也无从考证,唯有丹炉边烧红的土似乎还在,不过早已火尽土冷,使人有一些辉煌散尽的凄凉,要知道众仙云聚的盛况,恐怕只有去找当年浮丘公驯化过的白鹿和青牛打听打听了。
写山,一定要知山、爱山。汪莘从小生活在黄山,对黄山的山水草木、神话传说知道得很多很细,后来有所游历,比较之下,觉得还是黄山好,所以在回忆中填了这阕《沁园春》。词中没有直接抒情,但已饱含爱意,让人读后不能不去。古人旅游不同今人之旅游,如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说他自己旅行“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数百里”。只要听说有名胜之处,总要设法“迂回屈曲以寻之”,并且不怕吃苦,不怕冒险,“登不必有径,荒榛密箐,无不穿也。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无不绝也。峰极危者,必跃而踞其巅;洞极邃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途穷不忧,行误不悔。瞑则寝树石之间,饥则啖草木之实。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好个“以性灵游,以躯命游”,这是用生命用性灵与山水名胜神交沟通者的自白。徐霞客原名徐弘祖,霞客是其号。有说他从二十多岁开始,有说从三十岁开始漫游山水名胜,近四十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留下六十多万字的游记,他游历黄山两次之后感叹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比较之下,今天的多数旅游者,坐船乘车,匆匆而至,或听导游说点皮毛,或用惺忪的睡眼模模糊糊看上几眼,或在砖木上刻下“王小二至此一游”的字样,然后匆匆离去。于景点说是到过不假,说知道却不真。没有深入的体验,就不会有真情实感,所以当今旅游者众,好的山水名胜诗文寡。
汪莘这阕《沁园春》在文笔上很有独到之处,上下片领字“对”、“向”之后六个四字句对仗非常工整,一三、二四之扇对对得很工,五六句的上下对也对得很好,一三句的句中又自有对仗,极为难得。从中可见词人用心很深,文学修养很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