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酬诸公见过》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王维 栏目:王维诗集 2022-03-28 13:15:36

酬诸公见过

【原文】

嗟予未丧,哀此孤生①。屏居蓝田,薄地躬耕②。

岁晏输税,以奉粢盛③。晨往东皋,草露未晞④。

暮看烟火,负担来归⑤。我闻有客,足埽荆扉。

箪食伊何,副瓜抓枣⑥。仰厕群贤,皤然一老⑦。

愧无莞簟,班荆席藁⑧。泛泛登陂⑨,折彼荷花。

静观素鲔⑩,俯映白沙。山鸟群飞,日隐轻霞。

登车上马,倏忽云散。雀噪荒村,鸡鸣空馆。

还复幽独,重欷累叹。

【注释】

①孤生:孤陋的人,常用于自谦之词。

②屏居:退隐;屏客独居。躬耕:亲自种田。

③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输税:缴纳租税。粢(zī)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粢: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泛指谷物。

④东皋: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晞(xī):干,干燥。此句出《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⑤烟火:烟和火,指炊烟。负担:背负肩挑。

⑥箪(dān)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箪:古代用竹子或苇编织的盛饭器具,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伊何:什么。副瓜:剖开的瓜。抓枣:打下来的枣。

⑦厕:同“侧”,在……旁边。皤(pó)然:白貌。多指须发之白。

⑧莞簟(wǎn diàn):蒲席与竹席。《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班荆:谓朋友相遇,共坐谈心。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伍举与声子也是好朋友。伍举受牵连出逃,逃到郑都城郊外,与声子相见,他们马上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相对而坐,互相倾诉衷肠。后世遂以班荆比喻老朋友在路上碰到,随地坐下来谈心。席藁(gǎo):坐在用禾秆编成的席子上。

⑨陂(bēi):池塘、水岸。

⑩素鲔(wěi):白色的鲔鱼。

【译文】

感慨我尚在人世,哀叹就这么孤陋地活着。退隐居住在蓝田山,独自耕种贫瘠的土地。一年将近的时候就缴纳赋税,余粮作祭祀使用。早上前往水边的高地,草上的露水还没有干。晚上望着袅袅升起的炊烟,背着担子回到村落。我听说来了客人,赶紧打扫我简陋的荆条大门。箪笥里装的什么饭食呢?剖开甜瓜,打下甜枣来招待客人。仰视旁边的一群贤能之人,我只是鬓发斑白的一介老翁。很惭愧没有蒲席和竹席,只好搬来荆条和禾杆编织的席子坐。泛舟登上水岸,攀折水中的荷花。静静地观看水中洁白的鲔鱼,映衬着水底洁白的砂砾。一群鸟儿在山中展翅高飞,红日隐藏在轻轻的云霞之后。登上车、骑上马准备离开之时,刹那间云突然散开了。麻雀的叫声聒噪着荒凉的村子,鸡啼鸣在空荡的馆舍前。我又回到了静寂孤独的生活,不禁再次唏嘘,屡屡叹息。

【赏析】

此诗诗题下有注:“时官出,在辋川庄”,官出,即离职。王维在天宝九年、天宝十年间,因为母亲去世,避居辋川。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的父母去世,官员需要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守制结束后才能重新回到朝廷。诗题“酬诸公见过”,即同朝为官的官员去探望居丧守制的同事,这种类似的人情应酬在今天仍在延续,这种应酬有其存在的社会意义。以四言诗为主的《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开端,因而四言诗被认为是历史渊源最久远、最古雅的诗体。这大约是王维选取四言诗体裁创作这首《酬诸公见过》的原因。

诗歌起句以“嗟予未丧”,点出大家这次到来的原因:母亲去世了,诗人孤独地活在世上,心情很悲痛,甚至叹息“为什么我还活着”。第三句至第十句描写诗人居丧期间简朴的生活:退居在乡间,以种田为生,过着艰辛又充实的日子。从“我闻有客”起,诗人描写主人招待客人的情形:没有精美的餐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美食,只有普通的竹苇容器,以及瓜枣这些农家食物,也没有精美的坐席,只好让大家坐在荆枝禾杆编织的席子上。虽然招待很简陋,但乡间自有乐趣,可供诸公游玩。乡间安宁祥和的景色美丽如画。在短暂的欢聚后,诸公像云一样四散离去,只留下麻雀和鸡畜,游荡在荒凉的村子,空旷的馆舍中。诗人重新回到了孤独的生活中,不禁屡屡叹息。

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诗人对乡间生活的感觉与大多数诗歌不太一致。诗人幽静独居的生活在诗中陷入“重欷累叹”之中。这是诗歌题材的表达需要决定的。诗人招待异地赶来的客人,需要描写对客人的尊重、招待客人以及客人离去后的心情,诗篇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结尾自然不能落到享受“汎汎登陂,折彼荷花。静观素鲔,俯映白沙。山鸟群飞,日隐轻霞”的美好景致上,而应该落到对客人离去的失落感觉上。诗歌架构按照一般待客诗的结构展开,在修辞上以直陈为主,没有比喻或起兴的修饰,这使得这首诗诗体虽然古雅,但读来如同有文采的待客纪实文章,结构谨严、句意精妙,但诗味并不出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