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少年行四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王维 栏目:王维诗集 2022-03-28 13:09:13

少年行四首

其一

【原文】

新丰美酒斗十千①,咸阳游侠多少年②。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注释】

①新丰:镇名。在今江苏省丹徒县,产名酒。诗文中用以泛指美酒产地。十千:一万,极言其多。

②游侠: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

【译文】

准备下新丰产的美酒一万斤,咸阳的游侠多是少年人。相逢意气相投同您一起饮酒,把马随意地系在高楼的垂柳边。

其二

【原文】

出身仕汉羽林郎①,初随骠骑战渔阳②。孰知不向边庭苦③,纵死犹闻侠骨香。

【注释】

①羽林郎:禁军官名。汉置。掌宿卫、侍从。

②骠骑:古代将军的名号。

③边庭:边地、边疆。

【译文】

以羽林郎的身份进入仕途服务汉朝,一开始随着骠骑将军在渔阳作战。哪里知道朝廷不向着在边疆吃苦的士兵,反倒是游侠虽然死了,却能够留下侠义的好名声。

其三

【原文】

一身能擘两雕弧①,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②。

【注释】

①擘(bò):本义指大拇指,引申为分裂、剖开。雕弧:雕弓。

②五单于:西汉后期,匈奴势弱内乱,分立为五个单于:呼韩邪单于、屠耆单于、呼揭单于、车犁单于、乌藉单于。五单于互相争斗,后为呼韩邪单于所并。后来常用此词泛指匈奴各部首领。

【译文】

我一只手能够拉开两张雕弓,出入胡虏的千军万马如入无人之地。斜坐在金鞍上调整白羽箭,一众箭矢出弓,射杀了五个单于头领。

其四

【原文】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①。天子临轩赐侯印②,将军佩出明光宫。

【注释】

①云台:汉宫中高台名。汉明帝时因追念前世功臣,图画邓禹等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

②临轩: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间近檐处两边有槛楯,如车之轩,故称。

【译文】

汉家的君臣欢宴完毕,在高高的云台上论功行赏。天子亲临槛楯赐下侯爵的印信,将军佩着玉佩走出明光宫。

【赏析】

四首《少年行》是一组诗,为读者讲了一个故事。咸阳街头的游侠豪气冲天,生活散漫(其一)。突然有一天,游侠决定从军入伍,为国杀敌,但边疆苦寒,反不如作为游侠的时候,更容易留下自己的侠义之名(其二)。但他还是英勇威猛地参与到了战争中,出入敌军如入无人之地,还射杀了敌人的首领(其三)。然而现在皇帝与将军们在宫廷里论功行赏,将军得到了爵位与赏赐(其四)。这位少年得到了什么呢?诗歌中并没有明确的交代。历史上没有哪一次论功行赏是没有争议的。在争议的权衡中,中下层的军官、士兵的功绩很多时候会出现被人忽略的情况。诗人游于长安、洛阳,接触到了一些这样的人物,希望为他们发声。

此诗对于诗歌主旨的表露比较委婉含蓄。第一首诗没有涉及关键内容,而是先美其人,塑造出一种豪放真率的少年游侠形象。少年游侠的生活恣意而浪漫,美酒环绕,自由自在。在第二首诗中,少年却放弃了这种浪漫自在的生活,跟随将军征战。征战的生活比较辛苦,少年也怀念自己过去的生活。在第一首诗的铺垫下,更见出第二首诗中少年选择从军报国的难能可贵,更加值得称赞的是,少年并没有沉溺在对过去的怀念中,而是全心投入到了英勇战斗中去。第三首诗首句描写少年武艺高强,能同时拉开两张硬弓,这句按用李广的典故,李广精通弓箭,担任过宫廷禁卫,与第二首诗“羽林郎”一词暗合。第二句描写少年的胆气,古代名将霍去病曾有出入敌军如入无人之境的英雄事迹。霍去病奉命迎接投降汉朝的匈奴,但部分降众变乱。霍去病直接率领亲兵冲入匈奴军中,斩杀了变乱分子,稳住了军情。霍去病当时担任的官职,就是第二首诗中提到的“骠骑”——骠骑将军。诗人很巧妙地将组诗中的不同部分组合起来。少年在军中英勇无敌,斩杀了敌人首领。然而第四首《少年行》中,却一字未提少年,只说皇帝如何封赏,将军如何受赏。虽然不写少年,却已经含蓄地表露出诗歌的意旨:应该得到封赏重视的少年,似乎被朝廷忽略了。这种忽略,在组诗之前的部分也是有所铺垫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在上位的人,不是特别体贴了解边关将士的苦处,反倒是京城脚下的游侠们的侠义名声,在京城地区更容易传播开来。

诗人以巧妙的笔法将四首诗回环往复地扣在一起,一位英勇豪迈,既有侠骨又有英雄战士风范的少年形象已是跃然纸上。组诗的最后,偏偏撇开少年的境遇不谈,只谈朝廷封赏论功之事。少年英勇作战的功绩有没有得到朝廷或者将军的重视呢?虽然少年有些牢骚之语,但诗歌对于少年的结局,并未明确交代,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创作讽谏诗的目的,并不在于负面地讽刺挖苦一些人或者现象,而是希望能够改变或改良既有现状。诗人为英勇作战的少年作诗的目的,也不在于宣泄个人私愤,而是希望能够将诗歌传达给朝廷中人,改善他们的境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