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送书晁监还日本国》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王维 栏目:王维诗集 2022-03-28 13:06:52

送书晁监还日本国

【原文】

积水不可极①,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所②,万里若乘空③。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④,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⑤。

【注释】

①积水:积聚的水。

②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另有“大九州”之说,中国仅为九州中的一州,《淮南子·地形训》:“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臺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东北薄州曰隐土,正东阳州曰申土。”

③乘空:凌空;腾空。

④乡树:家乡的树木。扶桑:神话中的树名。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

⑤若为:怎能。

【译文】

积聚的水看不到尽头,哪里知道大海之东是什么样子。九州之间怎么隔这么远,行人此番万里归程,如腾云一般行进。只能通过太阳的方向判断祖国的方向,归程的船帆只能任由海风吹动。大鳌的背壳映着夜晚漆黑的天空,鱼的眼睛中闪烁着被太阳染红的波浪的光泽。家乡的草木似乎离得行人,比太阳升起的扶桑树还要远,晁衡到达孤岛之中。别离之后我们处于不同的国度,怎样才能互通音信呢?

【赏析】

晁衡,字巨卿,日本人,日本名阿倍朝臣仲麻吕,亦名朝臣仲满,朝臣姓,安倍氏,与日本第90、96、97、98届内阁总理大臣安倍晋三同脉。阿倍仲麻吕于716年(日本灵龟2年,唐开元4年)从日本启程作为遣唐使前往中国留学,开元五年(717年)九月到达,并进入国子监太学,取汉名为晁衡。阿倍仲麻吕参加进士考试并及第,在中国出仕,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任书监,兼卫尉卿等职。大历五年卒于长安。天宝十二载(753年),晁衡已入唐三十七年,思乡心切,决定乘船回国探亲。临行前,唐玄宗以及许多人都为他作诗赠别,表达了对这位日本朋友深挚的情谊。然而阿倍仲麻吕的归国之路非常不顺,海船触礁后登入孤岛,船上人士遭到土人残杀,幸存的阿倍仲麻吕历经艰险,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再次回到长安。

此诗诗语壮阔奇幻。诗歌起笔四句气势浩浩,极写日本国之远。万里的路程虽然遥远,但一般的行程终点,诗人都是有所了解的,而行人的目的地在于未知之地:“安知沧海东”,这让人非常担心。大海之上的行程,大部分时间景致非常单调,只能看见苍茫的海水和天上的日月星辰,行人也只能通过太阳的方向来辨别行进的方向,但就算知道应该往什么方向去,很多时候却只能任由海风吹打风帆,难以朝着预定的路线前进。诗歌五、六两句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当时大海中远行的单调与困难。就在这单调且困难的旅途中,诗人想象着大鳌的背壳映着夜晚漆黑的天空,鱼的眼睛中闪烁着被太阳染红的波浪的光泽,尽展奇谲瑰丽之景,凸显出行人不畏艰险的壮怀。诗人尽展奇笔才思之后,笔锋忽然重归于平淡自然,平铺直陈地写出行人即将身处孤岛,音信难通。诗人对行人的担忧与思念,也因为“音信若为通”而达到极致。

附:《送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序:

舜觐群后,有苗不格。禹会诸侯,防风后至。动干戚之舞,兴斧钺之诛。乃贡九牧之金,始颁五瑞之玉。我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大道之行,先天布化。乾元广运,涵育无垠。若华为东道之标,戴胜为西门之候。岂甘心于邛杖,非徵贡于包茅。亦由呼韩来朝,舍于葡萄之馆。卑弥遣使,报以蛟龙之锦。牺牲玉帛,以将厚意。服食器用,不宝远物。百神受职,五老告期。况乎戴发含齿,得不稽颡屈膝。海东国,日本为大。服圣人之训,有君子之风。正朔本乎夏时,衣裳同乎汉制。历岁方达,继旧好于行人。滔天无涯,贡方物于天子。同仪加等,位在王侯之先。掌次改观,不居蛮夷之邸。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彼以好来,废关弛禁。上敷文教,虚至实归。故人民杂居,往来如市。晁司马结发游圣,负笈辞亲。问礼于老聃,学《诗》于子夏。鲁借车马,孔丘遂适于宗周。郑献缟衣,季札始通于上国。名成太学,官至客卿。必齐之姜,不归娶于高国。在楚犹晋,亦何独于由余。游宦三年,愿以君羹遗母。不居一国,欲其昼锦还乡。庄舄既显而思归,关羽报恩而终去。于是稽首北阙,裹足东辕。箧命赐之衣,怀敬问之诏。金简玉字,传道经于绝域之人。方鼎彝尊,致分器于异姓之国。琅琊台上,回望龙门。碣石馆前,夐然鸟逝。鲸鱼喷浪,则万里倒回。鹢首乘云,则八风却走。扶桑若荠,郁岛如萍。沃白日而簸三山,浮苍天而吞九域。黄雀之风动地,黑蜃之气成云。淼不知其所之,何相思之可寄。嘻。去帝乡之故旧,谒本朝之君臣。咏七子之诗,佩两国之印。恢我王度,谕彼蕃臣。三寸犹在,乐毅辞燕而未老。十年在外,信陵归魏而逾尊。子其行乎,余赠言者。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