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纵笔三首》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苏轼 栏目:苏轼诗集 2022-03-29 13:29:14

纵笔三首

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发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当祭灶,只鸡斗酒定膰(fán)吾[1]。

【注释】

[1]膰(fán)吾:膰,祭肉。膰吾,以祭肉饷我。

【译文】

其一

孤苦寂然一老翁,——东坡在病中,须发萧然何所似?——一世不散的霜风。邻家儿童欣喜地夸我脸色泛红,我木然一笑露了真相,原来是酒后的醉容。

其二

父老们争着看我这黑色的头巾,是因为我这个平民,曾有过官职在身。而今,溪边路口人独立,看斜阳西沉,数过路行人。

其三

北来的粮船未到,近来米贵如珍珠,半月不知饱和醉,这肚子好萧条好清苦。好在明天是祭灶日,难得这年末岁尾,东家宰鸡,烤肉,备酒,定会饷我祭肉醉一回。

【解析】

这首诗苏轼写于元符二年(1099)年底,是苏轼困窘生活与愁苦心境的写照。三首“出语平淡,且多戏谑,谐趣横生;文意倏起倏落,一波三折,因而情韵盎然,含蕴无穷”(王水照先生评语)。这是就诗的语言、风格、构思而言,还有个问题:“含蕴”着什么?

第一首写于病中酒后。“白须萧散满霜风”乃是惠州所写《纵笔》的首句“白头萧散满霜风”的再用。苏轼曾因《纵笔》一诗触犯当权,被贬到海南,这次儋州《纵笔》再用其成句,无非是因为偏爱此句的“霜风”二字,在于将自己的老态与人生的坎坷与风霜联系起来,便有了弦外之音,此其一。第二,表示自己的倔强。小诗的三、四句有起有落,有趣也有深意。“朱颜”是面呈红润,是健康的表征,岂料是酒醉使然。可以想象苏轼木然一笑、凄然自嘲的那种苦笑与苦楚。

第二首看似苏轼从晚年谪居生活中随手拈来的一个小场景,却别有深意地聚焦了他一生的悲剧。“乌角巾”,黑色的方巾,古代隐士或官吏的头巾。“宰官身”,有官职的人。苏轼第二次入京都连续升迁,任职礼部郎中、起舍居人(皇帝侍从官)、翰林学士,职位颇高。不久,被排挤,被诬陷,竟然贬谪海南,形同罪人。小诗借用了一块乌角巾概括其政治生涯的高峰,笔锋一转,又跌落到现实的悲惨境地:“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路人”,概括了苏轼宦海浮沉、大起大落的人生历程。对于平生以经邦济世、建功立业为己任的苏轼来说,这其中有多少不平与悲愤,但苏轼却写得如此简淡,有心的读者是读得出的。

第三首写苏轼生活的困窘与艰难,已到了无酒无米、无醉无饱的赤贫程度。苏轼在《与侄孙元志》信中说:“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泉、广海舶绝不至,药物酢酱等皆无。”苏轼曾在诗中自注:“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熏鼠烧蝙蝠。”这也正是他生活的写照。他在杂记《学龟息法》中言及“辟谷之法”,随后写道:“元符二年,儋耳米贵,我方有绝粮之忧,欲与过子行此法。”可见其生活之困苦。小诗虽有“醉饱萧条半月无”的谐趣语,也还是掩饰不住其内心的凄楚。

三首小诗,初读时感到平易、闲逸、有趣,也许觉得可笑,再读、三读,再思、三思,透视诗人苦笑后面的真实,就会读出笑中含悲的苦涩与凄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