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江[1]水初发源,宦游[2]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3]南畔石盘陀[4],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5]望乡国[6],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7]畏晚寻归楫[8],山僧[9]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项[10]靴文[11]细,断霞[12]半空鱼尾赤[13]。
是时[14]江月初生魄[15],二更[16]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17]明,飞焰照山栖鸟惊[18]。
怅然[19]卧心莫识[20]归,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21]江神岂得已[22],有田不归如江水[23]。
【注释】
[1]江:长江。苏轼的家乡眉山在岷江边上,岷江是长江的支流,古人误认为是长江上游,故此说他家是长江的发源地。
[2]宦游:外出做官,苏轼入京候官是沿岷江、长江出蜀的,这次赴杭州又来到近海的镇江,故有此句。汪师韩说:“起二句将万里程、半生事一笔道尽。”
[3]中泠:泉名,在金山西北,泉水甘美,用以冲茶,被认为天下第一。
[4]畔:旁边。盘陀:巨石不平的样子。
[5]绝顶:极顶,指金山最高处。
[6]乡国:家乡。
[7]羁愁:旅游在外的人的忧愁。
[8]楫:划船的工具,这里代指船。
[9]山僧:指金山寺长老宝觉、圆通。
[10]万项:形容长江江面辽阔。
[11]靴纹:鞋上的纹路,比喻江面的波纹。
[12]断霞:此指成片的晚霞。
[13]鱼尾赤:像鱼尾一样的红。
[14]是时:这时。
[15]魄:月初出时四周的微光。
[16]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二更约为晚上十点左右。苏轼是十一月三日游金山寺的,为月初,月落得很早。
[17]炬火:这里指山林水泽在月黑之时常有野火闪现,有月即不可见。
[18]栖鸟:晚上歇息在巢里的乌鸦。
[19]怅然:心情迷惘的样子。
[20]心莫识:不认识那些炬火、飞焰究竟是什么东西,故有下句所写的疑惑。
[21]谢:告罪,道歉。
[22]岂得已:哪得已,即不得已。
[23]如江水:古人常指水发誓,取明白如水的意思。
【译文】
我家住在长江发源的地方,我外出做官,直送江水到海边。听说潮水来时,潮浪高达一丈,寒冷的冬天还能看见沙痕斑斑。中泠泉南边巨大的江石高低错落,自古以来就随着江涛时隐时现。登上金山的最高顶遥望故乡,长江南北众多青山遮住了视线。旅愁缠绕又担心天晚,忙寻归船,山僧苦苦挽留,要我欣赏落日的景观。微风吹挑辽阔的江面,江波细如靴纹,像鱼尾一样的片片晚霞,染红了半边天。这时江月初升,刚刚泛起微弱的光环,才打二更,月已西沉,到处漆黑一团。在大江中心,好像燃起了明亮的火炬,火光闪耀山头,把栖息的鸟儿惊散,心中弄不清楚,只好迷惘地去睡觉,不是鬼也不像是人,究竟是什么光?江山这样壮观,却不归卧山林,江神都感到奇怪,认为我太愚顽,我向江神告罪,并指着江水发誓:没法呵,有田可耕,哪会不归卧林泉!
【解析】
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金山上。苏轼在仕途上一直很不顺利,宋英宗治平元年((1065)他罢凤翔府签判任,还朝判登闻鼓院;第二年父亲病逝,返蜀守丧三年;熙宁二年(1069)回到京城,王安石变法已经开始。苏轼同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历来不同,遭到了王安石同党的嫉恨。他们诬蔑苏轼扶父丧返蜀时贩运私盐,苏轼未作任何辩解,只求出任地方官以回避新党。熙宁四年(1071)四月苏轼被命为杭州通判,七月出京,十一月途经镇江,游金山寺,作这首诗。由于仕途失意,因此,在这首诗中他抒发了对做官的厌倦,对故乡的怀念,对归隐江湖的向往。这首诗依次写了来自故乡的长江在白天(前八句)、黄昏(“羁愁”四句),月夜和月落后(“是时”六句)的不同景色,并由此产生了奇妙的幻想,觉得江山如此多娇,而自己却不归卧江湖,江神都在责怪自己了。全诗结构谨严,首尾呼应,想象丰富,笔力矫健,是苏轼七言古诗的代表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