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题解
从词牌名就可以看出,这首词是描写七夕的。七夕就是旧历七月初七,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据民间传说,这天晚上是牵牛和织女通过天河相会的日子,他们每年只能相会这么一次。有关牵牛、织女的爱情传说在汉代就有了。天上的织女爱上了人间的牛郎,于是偷偷下凡来和他幽会。王母娘娘听说后大怒,命令将织女押回天庭。牛郎得到神牛的帮助,追到天上,王母娘娘用发簪一划,在两人之间划开了一道银河,从此两人相隔银河不能相会。只有七月初七这天,才有喜鹊们自愿在天河上搭起一座桥梁,让他们有一夕的欢爱。那些为他们爱情付出辛劳的喜鹊们还因此被王母娘娘所恨,遭到了髡首之刑。这个优美的故事一直流传,因此七夕这天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七夕这天,还有乞巧的风俗。妇女们都结彩缕,穿七孔针,于庭中陈设瓜果,向织女“乞巧”,希望自己的手也能像织女一样灵巧,能够织出美丽图案。
秦观这首词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最著名的七夕诗词了,尤其是全词最后“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已经成为抒写男女爱情的千古绝唱,一直激励和安慰着因种种原因不能日日厮守的有情人。
【句解】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天上是牵牛、织女相会的背景,似乎纤云也在学习织女的技巧,星星也在为两人不能长相厮守而传送幽恨。“银汉迢迢暗度”一句写两人相会的路途遥远,而且只能在暗夜中行进,那是何等的艰难,同时也反衬出他们之间的爱情又是何等坚贞。“银汉”即银河、天河,是割断这对神仙眷侣的天堑。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牵牛、织女两人的相会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虽然一年才能有一度,但是比起人间那些平庸男女的生活或者纯粹的肉体欢娱来说,其幸福的感觉要高出千倍万倍。“金风”即秋风,“玉露”即秋天晶莹如玉的露珠,两者都暗示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这个特殊时刻;将这个时刻描述为“金风玉露”,来源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这两句是作者对牵牛织女纯洁坚贞的爱情的赞美,人间的一切爱情与之相比都黯然失色。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欢会之后,便是令人黯然神伤的分别。他们之间的温柔缠绵像水一样,而短暂的佳期欢会如同梦幻泡影,佳会一过,很快就不得不分别。当他们依依不舍地朝鹊桥的两端而去,不时回头相望,心中充溢着说不尽的辛酸痛楚,让读者不能不为之动容。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正当读者也要为牵牛、织女这对情侣的分别抛洒一掬同情之泪的时候,作者突然写出掷地有声的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下子又把人们从这种庸常之情中唤醒,惭愧自己同情他们的想法是多么可怜。真正的爱情不会被时空的阻隔冲散,不在乎相伴时间的长短,朝朝暮暮的相伴不一定就是爱情,更不一定就是心心相印的爱情。人间的很多夫妻虽然天天相处,却同床异梦,与牵牛、织女的纯洁高尚爱情相比,确实是千日不抵一夕。
评解
自古以来写七夕的诗词很多,但秦观的这首词独树一帜,将牵牛、织女的爱情上升到很高的境界,成为咏七夕的诗词中难以超越的一座高峰。以往的作者,大多是慨叹牵牛、织女离多会少的悲哀和遗憾,比如汉代《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写两人隔河相望的无奈。而秦观却一反前人之见,说他们一年一会比天天相会还要好,更显得他们的爱情超越时空,坚贞不摧。关于这一点,《草堂诗余隽》卷三眉批总结得很精辟:“相逢胜人间,会心之语。两情不在朝暮,破格之谈。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久长’二句,最能醒人心目。”
当然,类似这样的想法并不是秦观第一个提出来的,他的前辈欧阳修在《七夕》诗里已经说过:“莫云天上稀相见,犹胜人间去不回。”说牛郎织女相会虽少,但比起人间情侣的薄情寡信、一去不回要强得多。但欧阳修还只是把牛郎、织女的一年一会与人间那些始乱终弃的情侣相比,而秦观的说法就要更进一步,即便和人间一般的恩爱夫妻相比,牵牛、织女的爱情仍然显得更为高洁。诚然,这里面存在一个悖论:如果可能,有哪一对有情人不希望长相厮守呢?牵牛、织女的爱情固然高洁,如果一对有情人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不得不分居两地,那自然可以用牵牛、织女的爱情来自喻相许,但是如果有机会,人们还是宁可要平平常常、朝朝暮暮的爱情,而不是金风玉露一年一度的高洁爱情。那样的爱情,人们终究是更愿意传颂,而不愿意遭遇。
除了内容之外,从技巧上看,最后两句也非常别致。有论者指出,最忌以议论入词、最忌以散文笔法入词,但秦观这两句分明就是议论,句子也近于散文,却偏偏产生了让人惊艳的艺术效果,真是妙语天成。可见天才的创作,是不受任何理论羁勒的。当然,这样的佳句也是可遇而不可学的,就算是秦观本人,恐怕也很难写出第二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