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赏析、作品表达思想感情鉴赏?

作者:秦观 栏目:秦观诗集 2020-05-08 12:04:22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①。桃源望断无寻处②。

可堪孤馆闭春寒③,杜鹃声里斜阳暮④。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⑤。砌成此恨无重数⑥。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⑦。

注释

①“雾失”二句:楼台被大雾隐没,渡口在淡月中迷失。

②“桃源”句:恬静美好的桃花源无处可寻。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桃源在武陵郡,与郴州同属湖湘一带,因思及之。

③可堪:哪堪。

④杜鹃声:杜鹃鸟鸣声悲切,易引起游子的乡愁。

⑤“驿寄”二句:远方朋友寄来了书信和礼物。

⑥“砌成”句:意谓朋友的关怀反而引起了自己无限的愁绪。砌,堆积。

⑦“郴江”二句:郴江本自环绕着郴山,为什么要流向湘江去呢?郴江,发源于湖南章宜县的黄岑山,流经郴州,北入湘江。此处作者是以郴江自比。潇湘,潇水与湘水合流后称潇湘,这里指湘江。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表明作于作者贬谪途中。从表面语辞的运用来看,似不同于苏轼的贬谪词。苏轼词往往更加直接地抒写自我,如“休将白发唱黄鸡,门前流水尚能西”、“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秦观却有一个非常婉约的词的外壳,“砌成此恨无重数”、“为谁流下潇湘去”,似乎是在描写男女离情,但事实上作者抒写的是失意的文人士大夫的愁和恨。在士大夫之词的发展路数上,从李煜到欧阳修再到苏轼、秦观,欧阳修词深婉开秦观,疏宕开苏轼,他的疏宕之气大多是体现士大夫自身的心情意绪,如“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朝中措》)深婉之情则大多体现在传统的恋情词中,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到了秦观,就把这种深婉的特点进而扩大到抒写自身心情意绪的词中,也就是说,用传统的婉约之词、婉转之情来写文人士大夫的心情意绪,而这种心情意绪不仅仅指男女之情。这可说是对婉约传统的继承和深化。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楼台、渡口都隐没在朦胧的月色之中,望尽天涯,桃源无处可寻。开篇的描写既营造了一种朦胧、幽约的词的意境,其中也传达着作者看不到未来的、无望的情感和无限凄迷的心绪。“桃源”指代着没有纷争的世外仙境,作者当时身处郴州,而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桃源据说也在湖南,所以作者有着寻求这精神家园的联想。只是“望断”二字,把这种寻求决绝地否定了,表达的是一种绝望的心绪,一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哀怨愁苦。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孤馆、春寒、杜鹃声声、斜阳暮色,这些意象中的任何一个都让人心生孤寂之感,更何况人在贬谪之旅的作者同时面对着这一切。有人认为“斜阳暮”为重出,意思是斜阳就是暮色,暮色就是斜阳。实际上并非如此。宋翔凤《乐府余论》以《说文》辩之,颇为有理:“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是‘斜阳’为日斜时,‘暮’为日入时,言自日昃至暮,杜鹃之声亦云苦矣。”故“斜阳暮”所隐含的时间变化写出了“可堪”两句意境的层次感和丰富性,作者一点一点地感受着那随着暮色的加重而越来越无法抵御的寒意,他的易感的心也因此在这寒意与杜鹃的悲啼声中越来越凄凉地被愁苦所折磨。另外,“可堪孤馆闭春寒”的“闭”字也用得很精彩。春寒本来无处不在,作者用一“闭”字,就让人感觉这春寒都集中在作者所处的孤馆之中,让他在寒意之中无所逃遁。这是典型的“有我之境”。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写友人寄来书信,然而无法回乡的痛苦使友人的关心也只是不断地更添怅恨而已。“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既是写实,更是象喻。写实是说,作者所在的郴州有郴江,它围绕着郴山,而又向北流向湘江。写景自然不是单纯的写景,而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愁绪和苦闷之情,是以写景寄托逐客之恨,但是这“恨”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却是值得玩味的。其中无疑有贬谪之悲,同时更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对于命运与人生的深沉慨叹。苏轼最欣赏这两句,王国维却说苏轼是皮相之见,认为这两句比不上“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实际上,王国维是从较为纯粹的艺术表现力的角度,而苏轼可能更多的是从同病相怜的逐客之悲的角度而产生的强烈共鸣,但这种共鸣的产生也正在于它是有着感发人心的艺术表现力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