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赏析、名句解读、写作背景、作者情感意境鉴赏

作者:秦观 栏目:秦观诗集 2020-05-15 10:50:21

临江仙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

月高风定露华清。

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

新声含尽古今情。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题解

这首词大约写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当时秦观从处州被贬往郴州,走的是水路,船经过潇湘时,心生感慨,作了这首词,主要描写夜间湘江的风景以及自己当时的心情。词意清冷空灵,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句解】

千里潇湘挼蓝浦,兰桡昔日曾经。

“千里”极言湘水之长。“挼蓝”二字形容水的颜色碧蓝。“蓝”即蓝草,可提取青蓝色染料,古人常常…取蓝草用以染青蓝色,称为“挼蓝”,又称“揉蓝”;诗词里则常用“挼蓝”来形容水的颜色,比如黄庭坚《诉衷情》词:“山泼黛,水挼蓝。”“兰桡”,即兰舟、兰棹,是对小船的美称;“桡”原指船桨,这里代指船。《楚辞·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战国时屈原曾经流放湘水一带,也曾乘舟经过此地。词人写的“兰桡”就代指屈原乘坐过的舟船。这两句说湘江千里,水色碧蓝,而它曾经是屈原乘兰舟经过的地方。词人触景怀古,想起了志行高洁的屈原也和自己一样遭到贬斥,而且贬逐前往的地方也差不多。想起一千多年前的同命人,不由得生出比附之心,由此可见词人心中的冤屈和对高洁志行的向往。

月高风定露华清。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

湘江夜色,月亮高高悬在天空,风定浪静,清露在空气中凝结,似乎从天而降。“露华”指露水,比如李白《清平调》:“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时江面上水波不兴,澄江净如练,满天的星斗倒映在江面上,像被清冷寒冽的江水浸渍了一般。景色很美,词人的描写也很有想像力,寥寥十几个字,把当时江面上寂寥幽冷的场景描绘得历历在目,让读者也仿佛感到丝丝寒意,其遣词造句达到了神妙的地步。这种景色可能是实景,但也与词人的心境合拍,他一腔热血却被贬逐到天涯,心中的悲凉可以想见,眼前冷寂的湘江和他冷寂的心灵似乎存在某种默契。

独倚危樯情悄悄,遥闻妃瑟泠泠

词人把舟停在潇湘浦口,独自倚着高高的樯橹,心中忧思翻滚,不能自已。“悄悄”,忧愁的样子,语出《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他正沉浸在忧思中不能自拔的时候,突然耳边传来缥缈的瑟声,袅袅不绝,若有若无,在这清冷的湘江之上,这瑟声也挟带着泠泠的寒意。“泠泠”这个叠词既形容清冷,也形容清脆的声音,在这里两个意思兼而有之。之所以说“妃瑟”,也是用了一个典故。相传上古时候舜帝南巡,死在潇湘一带,他的两个妻子娥皇、女英为之悲啼,泪痕点点,洒在湘竹之上,据说她们擅长鼓瑟,死后就成了湘水之神,称为“湘灵”。“湘灵鼓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词人在这里描写听到了瑟声,可能实有其事,但也可能只是一种联想,是用虚构的手法表达自己的一种悲愁情绪。潇湘之地既是当年舜帝二妃的伤心地,也是词人的伤心地,虽然他们的悲哀各不相同,又相隔数千载,却通过这个共同的伤心之地而紧密联系起来。

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新声”是指作者遥闻到的瑟声,它似乎包含了当年舜帝二妃和如今词人自己落寞悲凉的情感。最后两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用的是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中现成的句子,钱起的原诗是幻想听见湘灵鼓瑟的场景,前面极力渲染湘灵瑟声的清泠美妙,最后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作结,显得惝恍迷离,余味无穷,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低徊惆怅之感抒发得淋漓尽致。秦观在此既借用了钱起的成句,也借用了钱起诗中的意境,并且这两句用在这首词中,无论是声韵还是意境都十分吻合,浑然天成,好像就是他自己的创造。

评解

这首词清空骚雅,又带着一股寒冷之气,在秦观词中别具一格。词人从驻舟湘水之浦生发想像,把自己遭贬的愁苦与屈原、湘灵的不幸遭遇联系起来,感情凄苦而不卑弱。在艺术上写景如画,很好地传达了湘江之上的夜色,那寂寥幽清的场景如在目前,搬用前人成句也宛如自创,实在是大家手笔。

前人对此词评价很高,而且有个小故事。据宋代吴炯《五总志》记载,当时潭州知府在合江亭宴请客人,命令歌妓都唱《临江仙》词,有一个歌妓独独唱了两句“微波澄不动,冷浸一天星”。当时在座的有一个叫张才叔的客人大为称善,于是问歌妓这首词的全篇,歌妓说:“昨夜居于商人船中,邻船有个男子倚樯而歌,声调凄怨。但我苦乏性灵,只记住了这么两句。如果有两个姐妹跟我同去,就能记全了。”太守答应了她的要求。至夜,几个歌妓果然听见一个男子三叹而歌。她们中间有个叫赵琼的,曾经见过秦观,不禁堕泪道:“这是秦七的声音啊。”当时秦观已亡,派人去一问,邻船果然就是秦观的灵舟。这个故事当然不可信,但由此可见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