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蒿里行》和《薤露行》一样,也是古时的挽歌,指的是人死之后,魂魄会归于蒿里。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各军,征讨董卓。董卓挟持献帝及官员百姓迁移长安后,自己带兵留守洛阳,和关东各路兵马对抗。关东各路兵马各怀心事,大多持观望态度,联军内部争权夺利、相互厮杀,百姓苦不堪言。这首《蒿里行》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写成的,记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和社会现实。
【原文】
关东有义士①,兴兵讨群凶②。初期会盟津③,乃心在咸阳④。军合力不齐⑤,踌躇而雁行⑥。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⑦。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⑧!(《乐府诗集》卷二十七)
【注释】
①关东有义士: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指关东讨伐董卓的将领。
②讨群凶:征讨董卓及他的党羽。
③初期会盟津:初期,最初的期望。盟津:孟津,今河南孟县一带,据说是武王伐纣时和各路诸侯会合的地方。
④乃心在咸阳:乃心,他们的心。咸阳:代指长安。
⑤不齐:不一致,不统一,不齐心。
⑥雁行:飞雁成行,代指各路兵马持观望态度,谁也不愿意主动出击。
⑦嗣还自相戕(qiāng):嗣还,不久。相戕:互相残杀。
⑧断:《宋书·乐志》中“断”又作“绝”。
【精要简介】
本篇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从各州起兵到征讨袁术,前后经历了将近十年。当然,这十年中发生的事情太多,作者只截取了其中几种,如征伐董卓,袁绍、袁术兄弟等比较有代表性的事情进行描述,以小看大,概述了那个时期的局面。
这首诗的前十句主要写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后六句则写了战乱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表达了诗人的关切之情。写作角度客观,语言平实,将残忍的现实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震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