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曹操为第一篇做的题解,意思是作战要有通盘的计划,要选择合适的统帅,了解敌情,察看地势,估量兵力多少、道路远近、攻守险易等。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校之计而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彼我之情。
五事,指文中的道、天、地、将、法。意为对比敌我双方的五事,便可知道胜负了。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
曹操曰:谓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
“危者,危疑也。”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云:“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释畏字,其所据本无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曹注得之。”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意为作战要顺应天时,考虑气候条件,严寒酷暑时节不适合用兵。《司马法》为战国时期的一部兵书。在《通典》及《太平御览》中,阴阳二字下面还有“刚柔”二字。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论在《九地篇》中。
依据不同的形势因地制宜,具体的论述在《九地篇》中。《通典》及《太平御览》中,“制利”作“制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将帅要具备五种品德:智慧、诚心、仁爱、勇敢、威严。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幡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法应该包括部曲(古时的部队编制)、幡(fān)帜(各部的帜别)、金鼓(指挥信号)、百官之分(将吏的职责)、粮路及军需军械管理等,都应该有专人负责。主军,原本作“主君”,乃是误用,今从《通典》《太平御览》。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即胜也。
将帅应该把对方的道、天、地、将、法等五种事宜都了解清楚。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曹操曰: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根据对方的条件制定灵活的策略,就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
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
曹操曰:天时、地利。
利于作战的气候和地理位置。
法令孰行,
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设置法令是为了不让人违犯,一旦有人违犯,一定会被诛杀。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将双方的这七个方面作比较,就可以知道胜负了。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而去也。
若主帅听从我的计策,作战必定会胜利,就会留下;若主帅不听从我的计策,作战必定会失败,就会离去。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分析利害关系,使自己的计策被采纳,还要创造外在的有利态势,作为作战的辅助条件。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根据双方的态势,利用有利的条件,灵活行动。
兵者,诡道也。
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作战没有固定的形态,但以诡诈为主,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迷惑对方,然后起到攻其不备、声东击西的效果。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
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
应该加强防备,养精蓄锐,不和其正面争锋。
强而避之,
曹操曰:避其所长也。
避开敌人的长处,攻击敌人的弱点。
怒而挠之;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等敌人衰弱和懈怠的时候再去攻击他们。
卑而骄之,佚而劳之,
曹操曰:以利劳之。
让敌人觉得有利可图,从而进入自己的圈套。
亲而离之,
曹操曰:以间离之。
使用离间计,破坏敌人内部团结。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趁敌人懈怠的时候发起攻击,趁敌人内部空虚的时候发起攻击。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曹操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用兵之法如水流一般,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用兵也没有固定的方法,战场上是瞬息万变的,要学会临敌应变,无法预先有所传授,主要靠的是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随机应变。原本“传”下有“也”字,“故”下没有“曰”字,今从《太平御览》改正。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曹操曰:以吾道观之矣。
在国君祖庙前举行战前计划的讨论,称之为庙算。对比敌我双方的“五事七计”,估算充分而计划周密,就能够取得胜利;估算不足而计划疏漏,就无法取得胜利,何况是什么计划都没有的呢?“以吾道观之矣”意思是根据我的这个方法来观察这个问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