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学习的高原
案例
在某中学有这样一名学生,刚上初一时,成绩很差,几科平均不足60分。由于老师的精心培养与教育,加上他本人主动好学、好问,到初三时平均成绩达到了80多分,进入班级的10名。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时仅差12分未被大学录取。以后,他连续补习四年,都差一点没考上,最好的一年差5分,最差的一年差26分。据该同学所在学校的校长分析,该同学出现这种停滞不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改变学习环境,没有采用新的学习方法。他一直都在原来的那所中学的同一班级里补习,班主任是原来的班主任,数学老师是原来的数学老师,语文教师、英语老师都是原来的,甚至连他的同学也是“考试专业户”——同他一样的补习生。老师的教学方法没有多大的改变,他自己也没认真分析一下多年补习成绩提不高的原因何在?只是简单地沿用原来的学习方法,结果,成绩无法提高,在原有水平上徘徊不前。
分析
这种学习成绩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上不去也下不来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做学习的“高原现象”,这段时期被称做学习的“高原期”。高原现象主要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成绩在较高水平上徘徊,成绩达到80分以上后上不去也下不来;第二种是成绩在中等水平上徘徊,长期在60至80分之间波动;第三种是成绩在低水平上徘徊,成绩一直在60分以下停滞不前。
研究发现,学习的“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因素。
无论是哪种徘徊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习惯于某种学习方法后,出现了惰性,原有的学习习惯不再有更强的促进学习提高的能力。不少学生在小学凭勤奋取得较好成绩,进中学后仍想以勤奋取胜,可收效甚微,成绩迟迟不能提高。这是因为中学的课程多,难度大,知识趋向专业化、系统化。这使得学习负担明显加重,每个学生面临着大量的作业,自学内容也增加了,有很多课外阅读任务;另一方面,中学老师的指导和要求又没有小学老师那样具体细致。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同学再沿用小学那套学习方法已不适应中学的学习。上述那位多年高考补习的同学,成绩所以一直没有进录取线,主要原因正是沿用陈旧的学习方法,老一套的思维习惯,使得思路固定,思维僵化。
2.学习动力因素。
有的同学成绩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的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对自己要求不高。比如,有位初中生,受到别人有关“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总觉得读书没意思,不如早点挣钱。但父母要求他继续上学,他也没办法,只好回到学校。但对学习不感兴趣,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得过且过,漫不经心,考试成绩总是在及格线以下徘徊。
3.生理和心理因素。
有一名学生初一成绩很好,升入初二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上课无精打采,课后疲惫不堪,课外活动不参加,布置的课外作业无法按时完成,成绩远不如从前却一直无法改善。老师也觉得很奇怪:该同学一向学习努力,遵守纪律,为什么成绩提不高?后来才知道,他前一段时间身体一直不舒服,发低烧,因为症状不明显,没引起父母重视。还有的学生因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而苦恼,结果导致成绩不佳。有的同学觉得父母对自己在学习上的要求太高,自己无法达到,因而丧失了学习信心,产生怕学、厌学情绪,结果成绩一直不能提高。比如,有一位女生的父母常对她说“学习若只得中等成绩是很不光彩的事”。为了能让父母“光彩”点,她夜以继日地苦读,小学时成绩还令父母满意,可是到了中学后,她的成绩却只是中等,尽管她用功有增无减,但于事无补,学习成绩仍然在中等水平上徘徊,这造成她沉重的心理压力,非常焦急,烦躁不安。结果越是这样,成绩越提高不上去。
分析了学习成绩徘徊不前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以便克服“高原现象”。
1.改变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学习方法陈旧和思维习惯僵化是导致成绩无法提高的最主要障碍,因此,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必须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和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各种各样,学习的不同阶段,以及针对不同的内容,都应考虑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果你总是采用一种一成不变的方法,必然影响你的学习效率。在改变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训练自己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只要做出适当的改变,学习成绩很快就会有所提高。
2.充分认识到学习的社会价值,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这对于学习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的学生十分有效。
3.学会调节,克服身心障碍。首先要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其次要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要知难而进,不断努力,你就会逐渐找回学习的自信,跨越学习的高原。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