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汉、吴形势(6年)
220至265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由于魏、蜀汉、吴三个国家鼎立而得名。但史家往往以190年凉州军阀董卓挟汉献帝为三国上限,历史实际进入三国时期。
东汉末,为了反对董卓,关东各州郡纷纷兴兵。后曹操扶汉献帝定都许(今河南许昌),并于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中战胜袁绍,逐渐统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赤壁之战中被孙权、刘备联军击败。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蜀汉。222年蜀军出三峡攻吴,败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南)。从此,北方的魏与西南的蜀、南方的吴形成鼎足之势。229年孙权在建业(今江苏南京)称帝。
三国之一的魏国,自220年魏文帝曹丕代汉起,至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代魏止,历五帝,共46年。辖今黄河、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江北及陕、甘和辽宁的大部。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屯田措施和中央集权政策,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曹丕以后,统治者腐朽无能,士族门阀势力东山再起。嘉平元年(249年)太傅司马懿发动政变,独掌政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掉魏元帝,建西晋王朝。
蜀汉,自221年刘备称帝起至263年魏灭蜀止,历二帝,共43年。辖今四川、云南、贵州和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222年,刘备为夺回荆州,集中兵力伐吴,夷陵之战,蜀军大败。刘备死后,诸葛亮辅政,他迅速恢复蜀、吴联盟,摆脱两面作战的不利局势,尔后平定南方(今云南、贵州、四川西南部),处理与西南夷族的关系,巩固了蜀国政权。228至234年,诸葛亮率兵五出祁山伐魏,企图收复中原,均因魏军采取坚壁拒守方针,无功而返。魏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派魏将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伐蜀,邓艾军偷渡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突至江油(今属四川),攻克绵竹,迫使蜀后主刘禅投降,蜀汉亡。
吴国,自222年孙权称吴王起,至280年被西晋灭亡,历四帝,共59年。吴辖地为今长江中下游的江南、浙江、福建和两广等地。孙权经过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两次胜利,稳固了政权。吴统治时期,出兵征服境内各郡的山越人,以其丁口补兵补户。吴国的农业较为发展,手工业、制造业发达,河运、海运通达。230年,东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等率军万余抵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东吴末年,孙皓暴虐无道,国势日衰。279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大军二十余万分六路攻吴。280年破建业,吴亡。三国鼎立局面至此结束。
三国时期的铁剑,铁矛
指南车(模型),三国时期马均创制,行军时可指示方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