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统一台湾之战(1681~168年)》真实记录与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统一台湾之战(1681~168年)

清康熙二十至二十二年(1681至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澎湖大捷,迫降郑氏集团,统一台湾的作战。

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延平王郑成功率水师由厦门进军,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澎湖和台湾,作为抗清基地。三藩叛乱时,其子郑经多次由台湾进扰福建、广东沿海各地,一度占据漳、泉、潮、惠等八府,成为清朝统一的障碍。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其子郑克塽继位,年仅10岁,朝政日衰。康熙任命降将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进军台湾。郑克塽命主将刘国轩与何佑、李茂等分别加强澎湖、鸡笼(今台湾省基隆)、淡水等地的防务。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水师3万余人,战船300余艘,于福建东山岛铜山港誓师,出征澎湖。十五日经猫屿、花屿进泊八罩屿水垵澳。十六日两军对阵于澎湖海面。清军先锋蓝理率7船先发,击沉郑军船3艘,后续数船随南潮争先,风大浪急,队形不整,被郑军船包围。施琅亲督众船冲入敌阵,救出被围诸船,退至西屿南大洋上抛泊。是役施琅右眼负伤,蓝理重伤。

十八至二十一日,施琅回泊八窧屿,严申军令,查定功罪,赏罚官兵,并进取虎井、桶盘二屿,侦察敌情,采纳吴英建议,制定了“以三叠浪而进,变以五梅花破敌”的再战方略。二十二日向澎湖发动三路进攻。总兵董义等率战船50艘由西畔内堑直入牛心湾,为疑兵牵制。都督陈蟒等率战船50艘由东畔直入鸡笼屿、四角山,为奇兵夹攻。施琅与总兵朱天贵、吴英居中主攻,所率战船56艘分成8股,每股各作3叠,指向马宫城。其余战船80艘作为后援。约定5船攻敌一船,各自为战,奋力向前。郑军则利用各岛屿有利形势,众砲齐轰,而砲船上的红衣大砲,一尊重三四千斤,威力尤猛。清军总兵朱天贵中砲阵亡,总兵林贤等继援,被围于下风。施琅趁“南风大发,南流涌起”,“居上游之势,压攻挤击”,“火器、火船,乘风纵发”,酣战竞日,大败郑军。刘国轩仅率小船30余只北出吼门,逃往台湾。因吼门水浅,港道不熟,清军陈蟒追之未及。施琅于日暮收兵,打旗招降,郑军官兵5,000余人俱降。

澎湖大捷,为清军收复台湾创造了良好条件。清朝廷在施琅整军修船,准备大举进攻的同时,加紧招抚。郑氏集团决定投降。八月,施琅亲率舟师开赴台湾受降,十一月班师厦门,胜利完成了统一台湾的历史使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