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19年9月~194年10月)
1933年9月至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战役。
1933年9月下旬,国民党军调集64个师又9个旅约50万兵力,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参与策划下,制定了“持久战”和“堡垒主义”的新战略,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北路军33个师又3个旅,在吉水、宜黄、南丰等地构筑碉堡封锁线,向广昌方向推进,实施主攻;南路军11个师又1个旅,构筑碉堡,扼守上杭、武平、安远、赣县(今江西赣州)等地区,阻止红军向南发展,并相机向筠门岭、会昌推进,配合北路军作战。此外,有20个师又5个旅在闽西、闽浙赣、湘赣和湘鄂赣等地区配合“围剿”。中央苏区主力红军8万余人,先后组成东方军和中央军,正在闽西北和抚河与赣江流域之间地区分兵作战。9月25日,国民党军北路军3个师向黎川进攻。28日占领黎川。在国民党军重兵进攻面前,中共中央临时负责人博古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方针。从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红军连续作战一个多月,不仅未能御国民党军于苏区之外,反遭很大伤亡,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11月20日,驻福建的国民党军第19路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慌忙从北路军中抽调9个师前往镇压第19路军。而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中共临时中央和中革军委拒绝采纳毛泽东提出的向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广大无堡垒地区寻求作战的正确主张,使红军丧失了粉碎国民党军“围剿”的良机。蒋介石在派兵镇压了第19路军后,随即将入闽的部队改为东路军,协同其北路军、南路军,于1934年1月下旬重新开始了对中央苏区的进攻。在国民党军新的进攻面前,红军继续实行阵地战、堡垒战、短促突击战,与国民党军进行对抗。从1月下旬到3月下旬,红军在阵地防御和反击作战中连连失利。4月10日,国民党军集中11个师的兵力进攻广昌。中共临时中央和中革军委抽调9个师保卫广昌,先后伤亡达5,500余人,广昌失守。之后,红军作战接连失利,中央苏区逐渐缩小。7月上旬,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中心地区全面进攻。中央红军采取六路分兵,全线抵御,继续同国民党军拼消耗,经高虎脑、万年亭等战斗,红军陷入更加被动境地。10月上旬,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加紧向兴国、古龙冈、石城、长汀、会昌等地区推进。
此役,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指导,中央红军完全丧失了在苏区内粉碎国民党军“围剿”的可能,反“围剿”斗争遭受重大挫折。10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8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工农红军兵工厂制造的各种武器
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缴获的美制刺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