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形势(158年)
1368至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明朝。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是为明太祖,都应天(今江苏南京)。当年末,明北征军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元亡。明南征军平定浙江方国珍、福建陈友定及两广何真等割据势力,中原、江南尽为明有。元顺帝逃往上都,史称北元。此时,北元尚有军队数十万,分据上都、秦陇、云南、辽东,四川有明升之夏政权。洪武三年至二十八年(1370至1396年),明太祖平定云南、辽东,八次北征沙漠,将北元势力逐至漠北。洪武四年,明军灭夏,明朝统治得以巩固。明初,朱元璋致力于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废丞相,分中央权力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锦衣卫,由宦官掌管,直接听命于皇帝。全国各地设十三布政使司(俗称省),由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理民政和财政、司法、军事。军队分驻各地,屯田自给,设立卫所,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管辖。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
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作战3年,击败建文帝朱允炆,夺取政权。为加强北部边防,明成祖朱棣迁都顺天府(今北京),定为京师。在西北建沙州、哈密等卫,在东北建奴儿干都司。此时蒙古分裂为兀良哈、鞑靼、瓦剌三部。鞑靼最强,并不时掠边。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1410至1424年),朱棣率军又五次北征沙漠。十五世纪中叶,瓦剌部统一蒙古,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举攻明。明英宗朱祁镇率军亲征,被俘于土木堡。瓦剌军乘势兵临京师。兵部左侍郎于谦领导、组织了京师保卫战,击退瓦剌军。明天顺、成化年间,鞑靼复强,连年掠边,明于边境设置九边重镇,复修筑长城,屯驻重兵,仍不能挡住鞑靼等军的进攻;明弘治、嘉靖年间,蒙军多次突入长城,逼近京师;明隆庆初年,明与蒙古关系改善,通贡互市,明蒙战事基本结束。
明嘉靖后期,东南沿海地区倭患严重,抗倭名将威继光、俞大猷等创建新军,用新战法,作战近20年,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获得抗倭战争的彻底胜利。明万历年间,明两次出兵朝鲜,援朝抗倭,取得胜利。
此时,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已崛起于辽东,受明朝廷封号。努尔哈赤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起兵,经多年征战,统一了建州各部,又对海西女真作战,灭哈达、辉发、乌拉、叶赫等族,控制了东海及黑龙江女真,在战争中创立八旗制度。四十四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政权。接着,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攻取沈阳(今属辽宁),席卷辽东。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强攻宁远(今辽宁兴城)受挫。皇太极继位后,攻灭蒙古察哈尔部,统一漠南,又两次进军朝鲜,切断明朝廷与朝鲜的联盟。再攻宁远、锦州受挫。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大清”。
天启七年,陕西爆发农民起义,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相继响应。崇祯七年至十年间,农民军流动转战于陕、晋、豫、川及湖广地区。崇祯十三年,汇成以李自成、张献忠等为首的几支强大农民军。战争开始由游击战流动作战转为运动战流动作战:李自成三攻开封,破襄阳(今湖北襄樊),下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张献忠再起于湖北谷城,转战于鄂北、豫南、安徽等地,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时,李自成起义军自西安出发,北上攻明,一路明朝官吏将士望风归附。三月十八日攻占京师,明朝灭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