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1895年4月)》真实记录与故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7月~1895年4月)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至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因战争爆发于旧历甲午年,史称甲午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确定了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为首要目标的“大陆政策”。1894年6月,日本政府以中国军队进驻朝鲜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为借口,出兵朝鲜,抢占要地,并组建战时大本营,拟以武力驱逐清军,控制朝鲜。7月25日晨,日本联合舰队在牙山口外的丰岛海域突袭中国运兵船队和护航舰。29日,陆军向驻牙山的清军进攻,清军败退平壤。8月1日,中日相互宣战。

战争爆发后,日本大规模增兵朝鲜。清政府亦向平壤增兵。日第1军万余人分路北攻,9月16日陷平壤。清军北退鸭绿江防御。此时,日本联合舰队出至黄海西部,寻机与北洋海军进行决战。17日,北洋海军完成护送清军赴朝增援任务,返航至鸭绿江口外大东沟海域时,与日本联合舰队遭遇,双方激战5个多小时,北洋海军受挫。10月下旬,日第1军主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突入中国境内。日第2军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攻占扼渤海海峡咽喉的战略重地旅顺。随后,日第1军在辽东半岛实施佯攻,吸引清军主力,第2军则组成山东作战军,准备进兵山东半岛,歼灭北洋海军。

清政府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有误,将重兵集结于奉天(今辽宁沈阳)、山海关附近,山东半岛兵力较弱。1895年1月下旬,日山东作战军分批在山东半岛东端的荣成湾登陆,向北洋海军驻泊地威海卫进攻,海陆配合,夹击军港。经过10余日激烈的攻守战,北洋海军损失惨重,提督丁汝昌自杀。2月17日,基地陷落,北洋海军覆没。与此同时,日第1军在辽东半岛西北部及辽河下游继续扩大攻势,清军难以挽回颓势。至3月上旬,辽东清军全线溃退。

威海卫失陷后,清朝廷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请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3亿两白银,割让台湾、澎湖列岛。此后,台湾军民为抵抗日军占领,进行了艰苦的武装斗争,使日本侵略者付出了重大代价。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

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

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巡洋舰(模型)。排水量7.335吨,航速14.5节,主炮口径305毫米,各型火炮22门,鱼雷发射管3具,舰载鱼雷艇2艘。管带(舰长)为总兵衔。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