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洛阳之旅·龙门石窟·辉煌艺术宝库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眷眷中州情·洛阳之旅·龙门石窟·辉煌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在我国石窟艺术中占有极高地位。

龙门石窟的窟形比较单纯,题材内容简明集中,大都突出主像。雕像风格比起更早的云冈石窟雕像有很大进步。此时的写实能力大大加强,特别是龙门石窟中唐代雕像更具人情味和亲切感。这些雕像神情和蔼,形体丰满,雍容华贵,是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代表。无论从雕塑的数量,还是从雕塑的艺术价值,龙门石窟都是我国石窟艺术中的佼佼者,无愧于全国三大石窟之一的美名。

古阳洞与“龙门二十品”

龙门西山南部的古阳洞,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为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洞窟。窟内主佛为释迦牟尼。南壁大龛刻有一套佛传故事,表现悉达多太子得道成佛的全过程,即“八相成道”。所谓“八相”,即八个成道的阶段:(一)他早先住在兜率天,后乘白象从天上降落;(二)他骑白象进入净饭王第一大妃摩耶夫人右胁入胎。摩耶夫人也梦见六牙白象进入右胁;(三)他在母胎中一天六时为诸天说法。诸天是印度古神话中的二十个神;(四)摩耶夫人游园时看到一棵无忧树,举手欲摘,于是太子由其右胁生出,落在树下的七宝七茎莲花之上,自行七步,称为“步步生莲”;(五)太子成年后入山学道;(六)太子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七)得道后五十年说法,普度众生;(八)八十岁时在两棵菩提树下涅槃,这叫“入灭”。这套佛传故事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描画也很逼真。古阳洞内的装饰图案多姿多彩,全洞龛楣上刻满了飞天形象,忍冬草变体纹如同云气烘托着凌空飞舞的飞天。古阳洞中最为著名的是这些造像的题记,如《孙秋生》、《始平公》等等,计有十九种,加上其他洞中一种,共二十种,这就是魏碑书法的精品——“龙门二十品”。这些石刻题记,书法风格质朴古拙。清末大书法家康有为评论道:“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字亦紧密非常……故能择魏世造像记学之,已自能书矣。”这十九块造像记整齐地分布在古阳洞两壁及天顶之上,有如繁星满天。

河南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佛

龙门石窟还有药方洞等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洞窟。药方洞在龙门西山北端,创建于北魏末年,完成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约二百年。因此,洞中作品风格复杂多样。不过,其中主佛、弟子、菩萨等均为北齐作品,为洞中主导风格。此洞最别致之处在于洞口两侧刻有一百四十个药方,分别主治疟疾、糖尿病等百余种疾病,其中用一二种药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平时佛教信徒们所谓普救众生,在这里真有些名副其实了。这些刻于唐初的珍贵民间药方,是研究我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材料。

说不尽的卢舍那

龙门西山中部的半崖上屹立着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宏伟的大佛群——奉先寺。奉先,即奉祀祖先之意。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创建,艺术家李君瓒、王七执刀,历时四年(一说十五年)竣工。该佛寺为半露天式(宋代曾加盖保护建筑,今已不存),可以站在东山隔河远望。寺内供卢舍那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等十一尊巨型雕像。据造像铭载,建造此寺时武则天曾“助脂粉钱两万贯”,并亲率大臣参加卢舍那佛的“开光”典礼。武则天何以对奉先寺如此重视?传说卢舍那佛乃是根据武则天的形象雕成的。据说唐高宗十分迷恋武则天,夸她相貌端庄,有菩萨仪态。不料武则天却哭了,她说:“眼前再好,百年后还是一堆枯骨。”高宗说画像可以保存容颜,武则天仍嫌薄纸一张,难以长存。在高宗无可奈何之时,武则天出主意在龙门山开窟造像。高宗唯命是从,立刻派人为武画像,并依据画像雕刻了卢舍那大佛。当地百姓都径呼之为武则天像。伊河东岸有块巨石,俗称擂鼓石,据说是武则天前来礼佛时擂鼓奏乐的地方。卢舍那是佛的三身之一——报身。虽为坐像,其通高竟达17米有余,仅头部就高4米。其体态饱满,面容丰腴,是唐代美人的理想风范。从现代观点看,该像修眉长目,嘴角微微翘起,脸上浮现着如有似无的微笑,表现出无限的慈爱与超凡的智慧之光,被誉为“说不完道不尽的卢舍那”。

民间认为能抱住天王像、力士像脚脖的人有福气,因此游人到此,都想一试。天长日久,天王像、力士像的脚脖被磨得乌黑发亮。俗语所谓“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在这里竟变成了事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