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荆楚吟·湘南之旅·永州·名家绝唱
宋代大诗人陆游有诗云:“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神奇的潇湘,自古与文人墨客结有不解之缘。
千百年间,许多文人学士、丹青名手,或谪贬永州,或落魄江南,或仕宦荆楚,或旅游潇湘,留下了无数名作佳话。宋朝的宋迪有潇湘风景《平远山水》八幅;唐代的杜牧、宋代的米芾、五代的张松龄、宋代的柳永都有诗词传世。朝阳旭日、绿天蕉影、法华晚钟、恩院风菏等著名景观,都与元结、怀素、范尧夫等名人相关。柳宗元与愚溪、元结与浯溪、周敦颐与濂溪更是情深意笃。
柳宗元与《永州八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父柳镇,是一位正直而富学识的中下级官吏;其母卢氏也很有文才。柳宗元四岁读书,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的文辞。二十一岁中进士。年轻的柳宗元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有很高的声誉。
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又升为礼部员外郎。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柳宗元自贞元二十一年(805)起,在永州谪居十年。一代文豪,十年楚客。处于逆境之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
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此外,他在愚溪时还写有《游黄溪记》。他的妙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墨客游人去寻访永州城内外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过,如今除了县西2公里处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笔下的遗迹都难以寻识。唯有悬溪之畔的柳子庙,尚可以寄托后人的情思。早在唐朝元和九年十二月,柳宗元将要离开永州时,当地百姓就筹建柳子祠。现柳子庙为清光绪三年重建。
湖南永州柳子庙
柳子庙坐落在潇水西岸柳子街中心,面对愚溪,背负西山。庙系砖木结构,简洁朴素,石脚、梯阶、台跺,三进三开间,正殿宽宏,高耸巍峨,当年殿内供奉柳宗元塑像,挂有“文贯八家”、“都是文章”、“福我寿民”等横匾。春秋社日,四方百姓都虔诚膜拜。每逢农历七月十三日柳宗元生日这一天,则杀猪宰羊、演戏、赶庙会,以示纪念。
柳子庙中有《罗池庙享神诗碑》,因碑文首句为“荔子丹兮蕉黄”故称荔子碑。碑文为韩愈作,苏轼书,加之文内所颂柳宗元之德政,故世称“三绝碑”。
元结与浯溪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叟,河南鲁山人。唐代著名诗人。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出任道州刺史。当时,道州一度被“西原蛮”攻陷,战乱月余。他写了《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两首诗,形象地描述了道州人民遭战乱之苦,反映了他正直不阿的人品。杜甫读后作《同元使君舂陵行》:“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高度评价了元结的诗。
祁阳的浯溪是元结平生最喜爱的地方。浯溪位于祁阳城南5里,一条小溪与湘江汇合。右侧耸立一屏风式的山,分三个峰头远望去,恰似一幅绘有山水画面可以折叠的锦屏。当风平浪静之时,三峰映水,风韵极佳。前人有“楚山水之胜,首潇湘;潇湘之胜,首浯溪”之说。大历四年,元结因母丧奉诏守制,即寓居浯溪守孝。浯溪本是一条无名小溪,元结到此后,自创“浯”“峿”字,将溪命名“浯溪”,将一座较高的山名“峿台”,一座陡峭的石山名“唐庼”,诸名皆铭于石上。他在《浯溪铭》中说:“爱其胜异,遂前溪畔。溪,世无名称者也,为自爱之故,名曰浯溪。”大历六年,又将他记载“安史之乱”始末的《大唐中兴颂》,请颜真卿手书,名石工刻于摩崖之上。碑高3米,宽3.2米,共二十一行,行二十字;字径15公分。文章明快如水,书法遒劲似宏钟巨鼎,加上石工的精雕细刻,形成奇文、奇字、奇石的碑碣,世称“摩崖三绝”。元郝经《陵川集》称:“颜鲁公中兴颂为书法家规矩准绳之大成。”
除“中兴颂”之外,他的“浯溪三铭”也请名家书写,巧匠镌刻,立于摩崖,称“三吾碑”,分别用三种篆体——玉箸篆、悬针篆、钟鼎篆刻写。至今尚存。
湖南祁阳浯溪《峿台铭》石刻
元结还在崖侧镶嵌一块明亮的墨石,称“摩崖镜”。据说他以“中兴颂”中的教训,“彰以来者”;又取唐太宗“鉴于铜,整衣冠;鉴于人,明得生;鉴于古,知兴衰”之意,明镜高照,启迪后人。正如清代诗人陈大受《咏浯溪镜石》诗所写:“此是谁家墨镜台,晶莹不使惹尘埃。何如漫叟中兴颂,照见千年兴废来。”
元结在晚年退养以后,又特地回到浯溪,时年五十,自号漫叟。在溪畔盖漫郎宅、右堂、胜异亭,并修一座跨浯溪通宅邸的渡香桥。
文以载道,地以人传。浯溪之名除了其本身的秀美之外,更因元结其人、其文、其铭以及历代文人来此揽胜留下众多艺术珍品而声名远扬。历代在浯溪建有亭、轩、阁、院等三十多处,留下诗、铭、赋、记数百篇。除剥蚀、散失的碑刻外,现有近四百方尚存。面积大者9.6平方米,小者0.9平方米;字大者达300公分,小者仅0.5公分。清代,越南使者来我国经此亦留有刻石四块。浯溪真可谓一部巨大的石书,一部石刻的历史,尤其是那一块天生的奇异摩崖,颜真卿、黄山谷、米芾及何绍基、吴大澂等大家的真迹整齐地排列在一个平面上,流传千古,蔚为奇观。
周敦颐与濂溪月岩
周敦颐(1017—1073),北宋著名哲学家,字茂叔,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人。他在湖南桂阳、彬州、永州等地做过官,晚年幽居于庐山莲花峰下。宅前有条小溪,流入湓江,他以家乡“濂溪”名之。后人即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及《通书》四十篇,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他开创的理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道州濂溪是潇水的一条支流,月岩在其上游,离周敦颐的故乡楼田村只有8华里。
月岩是一座神奇瑰丽的青石山岩洞。岩洞有东西两洞门,东洞门长65米,宽40米;西洞门长105米,宽60米,宛如城阙。入洞数十步,敞若广庭。洞顶亦有一圆形洞口,从洞中仰视,恰似一轮满月悬挂中天。若向东或向西缓慢移动,顶上洞口由圆而缺,自东边看像上弦月,自西边看似下弦月。“月岩”之名由此而来。又因三洞贯穿而称“穿岩”。月岩属都宠岭山麓,周围一带属喀斯特地形,山清水秀,酷似广西桂林风光。月岩洞内,怪石林立,形态如龙、如凤、如龟、如猫,栩栩如生;满壁上灌木倒悬,千恣百态,不时有鸟类、蝙蝠等飞来转去。岩洞南壁还有“仙人床”、石幔、“仙人靴”、“圣水”,北壁有“仙人田”、石笋等。宋淳熙年间赵抃来此游览,曾题“穿岩”二字,并刻于岩壁,今依稀可辨。太平军攻克道州后,洪秀全亦曾游此洞,并作诗一首:“十万雄兵过道州,征伐得意月岩游。方横石阵排兵马,气壮山河贯斗牛。”
据说,濂溪先生曾在月岩读书、静养、悟道。“悟为月岩”,有人认为他是受月岩盈亏圆缺的启发,而写作《太极图说》,构想出这个宇宙本体及其形成发展的图式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