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韶关之旅·潮州·韩江烈节
潮州史久,历尽沧桑,尤其是宋、元之交,此地更留下无数报国忠君之士不屈外侮,誓死以求清白的不朽事迹,为后人传颂。
位于潮州城北的金山,东临韩江,西伴葫芦山,自古以来,它挡风御水,护卫着潮州古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其贵若黄金,故取名“金山”。
金山山顶有一株高达30多米、雄姿挺拔的古松,它象征着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寄托了人民对抗元、抗清民族英雄的景仰之情。宋末,元兵攻打潮汕,潮州知军州事兼金山摧锋寨主将马发,率领潮州军民誓死守城抗敌,后因众寡悬殊,退守金山。最后,马发见抗元大势已去,悲愤殉国,其妻也自缢身亡,全家都壮烈牺牲于金山。后人把他们安葬在金山之麓,并立墓碑,上写“马公暨阖门全节之墓”。金山“马丘松翠”成为潮州八景之一。明末,潮州总兵郝尚久也以金山为大本营,发兵反清。不久,清靖南王耿继茂统领十万大兵前来攻打潮州。郝尚久率部竭力抵抗,后因寡不敌众而失败,父子均投井殉国。
清乾隆进士郑兰枝有《金山古松》诗:“金山北枕起高峰,万古凝阴一株松。矗矗凌云悬百尺,青青耐雪渡三冬。风亭积翠飞层堞,虎石吹涛逐晚钟。长峙海邦标劲节,蒲林秋色入望浓。”
潮阳县海门镇有一座高136米的石山,远眺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莲花,故名“莲花峰”。峰西南山坡巨石上,有“终南”二字,遒劲有力,传为南宋末年文天祥用剑所书。
宋末,元兵直下东南,刚登基的八岁小皇帝赵昰为逃避元军追赶,在张世杰等将领卫护下,乘船入海直奔井澳(今中山县南海中),途中不幸遇飓风,皇帝落水,不久得惊恐病而死。“忠肝似铁石”的文天祥从家乡江西起兵勤王,1278年冬也南下追随宋皇“朝廷”,转战到潮阳,驻军海门。他多次登临莲花峰,遥望帝舟,然而望眼欲穿仍无皇家船队踪影,文天祥感慨万千,在巨石上留下“终南”二字,誓死南随国君。据说他当时吼天顿足,把石峰也踩成了莲花。至今他无奈悲愤的声音,仿佛仍伴着潮涌,回响在耳边:“自国难后,行府白手起兵,辗转患难,东南跋涉万余里,事不幸不济,然臣子尽心而已矣。成败天也,犹奈何哉!”(文天祥《集杜诗四首》之三序)。
如今莲花峰上许多摩崖石刻都和这段悲壮的史实有关。康熙年间潮阳县令臧宪祖曾题刻七律曰:“丞相勤王到海崖,精忠踏碎石莲花。思扶弱主回天顾,致使孤臣痛日斜。浩气一腔吞巨浪,丹心万古照寒沙。成仁取义酬君父,读史谁能不叹嗟。”
1962年,老舍先生来到莲花峰下文山祠凭吊,也作诗赞曰:“遥怜信国此峰头,水黑云寒望帝舟;今日红旗明碧海,神州儿女竞风流。”
广东海丰县五坡岭上有一座八角亭,飞檐高翘,气势傲然,亭内立着一块高1.2米、宽1米多、上有相赞下有相记的石碑,这就是纪念文天祥被俘地点的“方饭亭”。
话说南宋景炎三年(1278),文天祥从江西起兵勤王,转战至广东潮阳县,因宋都原陈懿叛降元兵,信国公文天祥奉命讨伐。“十月,攻陈懿于和平乡”(明隆庆《潮阳县志》);“懿遁去,以海舟导张宏范兵入潮阳”(《海丰县志》);“天祥料势不能敌,因取道之海丰,行且数日,宏范乃使其弟宏正轻骑疾驰追及之。天祥方饭,客五坡岭,不为备,不意虏猝至”(隆庆《潮阳县志》)。因正是宋军造饭之时,元兵望烟而至,生俘文天祥,故此亭得名“方饭亭”。
“方饭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当时海丰吴子昌建议在五坡岭东南岭下建祠,祠后建“方饭亭”。正德十年(1515),县令张济时主持建起一座“表忠祠”,祠前有石十方,上书“一饭千秋”。祠内三进,有“孤忠死节”的题刻。祠后“方饭亭”的两个石柱上刻有对联:“热血腔中祗有亲,孤忠岭外更何人。”亭内文天祥像上面篆书刻着其生前题词,其文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取义,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当年,文天祥为了尽忠祖国,誓死战斗,不顾身家,老母及六个女儿全都劳瘁命亡。过潮阳城郊东山,谒双忠庙,文天祥咏《沁园春》表明自己忠义正直的胸怀:“……忠臣义袂,谁负肝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在被押回海门时,张弘范劝他投降,天祥请死,不许,又被押回北京,“燕馆供帐甚盛则不寝处”。囚禁第二年还写了感怀诗:“横虏十万坐无谋,回首蹉跎海上洲;大传只图和药了,将军便谓断头休。乾坤颠倒真千劫,身世雨连复二周;一死到今如送佛,空窗淡月夜悠悠。”处处是他忠肝义胆的言行。临刑时,他向南再拜而死。正由于他这种高尚而大无畏的坚强品格,历代正直之士写下许多凭吊赞颂的诗歌。明嘉靖间状元林大钦《五坡怀古》曰:《韩江烈节》古诗句出处:
孤忠祠下拜冠裳,北望燕云几夕阳。庙食不渐专俎豆,路碑留得好文章。江山有色长灵秀,草木无知亦感伤。百十年前双眼孔,几人生死为纲常。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