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韵·昆明之旅·石林·天设奇观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清清滇黔韵·昆明之旅·石林·天设奇观

沿昆明到陆良的公路行120多公里,便来到被称为“天下奇观”的路南石林风景区。

这里石峰攒聚,石笋丛集,如剑戟插空,莽莽苍苍,犹如一片林海。右峰之间,泉水清冽,岩下曲径通幽,还有不少天然的石室石洞。清康熙年间的《云南通志》写道:“岩高数十仞,攀援可入,其中怪石林立,如千队万骑,危檐邃窟,若九陌三条。其色俱青,嵌结玲珑,寻之莫书。下有伏流,清冷如雪。”大石林区一崖洞石壁上,有《石林歌》一首:“何处飞来怪石丛,盘根窦窍郁玲珑。森森稜稜铁骑列,千门万户曲涧通。崖窟层层锁玉关,羊肠鸟道苦难攀。恍疑紫云天上落,五丁把住留人间。危磴高峰真鬼斧,球琳琅玕奚足数。中有一线清泉流,老藤穿壁苔痕古。”尽述石林的奇异景色。诗中所说的“一线清泉”,在距崖洞不远的地方汇成狭长的剑峰池,是石林一个有名的景点。

天神赶石石成林

传说,路南石林是哥自天神赶来的石头形成的。很早以前,哥自天神来到路南,看见彝族撒尼人吃的是包谷粒、老苦荞,穿的是羊皮褂,就想把南盘江的水堵起来,在路南开出良田种稻,让撒尼人吃上大米。他连夜挑上一担土,拿着鞭子赶来一群石头,要在鸡叫天亮前赶到南盘江。这天夜里,一位撒尼老阿妈半夜起来磨豆腐,忽听外面轰隆轰隆的声音。她从门缝向外一看,只见满山遍野的大石头滚滚而来。她吓坏了,想把在“公房”(撒尼青年男女聚会的场所)里唱调子的女儿叫来陪伴。她记起女儿说过公鸡扇翅膀时就回来,急中生智,拿起簸箕使劲地拍打起来。附近的大公鸡以为是别的公鸡扇翅膀了,一个个不甘落后,扇起翅膀,发出“喔喔”的啼声。正在滚动的石头忽然听见公鸡扇翅膀啼叫的声音,都停下来侧耳细听,以为公鸡在咒骂它们,都不敢动了。哥自天神火冒三丈,扬起鞭子朝着石头猛抽过去,石头索性赖在地上不走了。哥自天神气得猛跨一步,肩上的扁担“啪”地一下断了,土也倒了。哥自天神长叹一声走了,那些石头遂变成了石林。它们身上拦腰分成的两截,就是哥自天神抽的。哥自天神的那担土,变成了“双肩山”。

云南石林

山山回应阿诗玛

在小石林区一潭碧波之畔,有座颀长高挑、风姿绰约的石峰,背后又有一峰相连,远望犹如一位背篓少女,人们传说那是撒尼姑娘阿诗玛的化身。从前,在撒尼人居住的阿着底,住着格路日明夫妻俩。他们生有一儿一女,儿子叫阿黑,长得像挺拔的青松,女儿叫阿诗玛,长得像美丽的鲜花。阿诗玛长到十七、八岁时,成了阿着底远近闻名的好姑娘。有钱有势的热布巴拉想娶阿诗玛给儿子阿支做媳妇,阿诗玛不答应,热布巴拉便趁阿黑到远处放羊时把阿诗玛抢走了,阿诗玛因不从而被关进黑牢。阿黑回家闻讯,立即追寻妹妹。阿支关上大铁门,不准阿黑进来,要跟阿黑比唱歌。他们两个唱了一天一夜,阿黑唱赢了,阿支只好开门让阿黑进来。阿支又提出比砍树、接树、撒种、拾种等,阿黑都取得胜利。他们又放老虎去害阿黑,老虎又被阿黑射死,可是热布巴拉仍不放阿诗玛。阿黑拉弓搭箭,连发三支,一箭射在大门上,二箭射在堂屋柱子上,三箭射在供桌上。热布巴拉全家谁也拔不下箭,只好求阿诗玛:“只要你拔出这些箭,一定让你转回家。”阿诗玛叫着哥哥的名字,拔箭就像轻轻摘下一朵花。于是兄妹团聚,一起回家。热布巴拉仍然不甘心,他们勾结十二崖子的崖神,让它刮风下雨把崖子脚的小河变成大河,阿诗玛被卷进大漩涡。阿黑在洪水里挣扎着寻找阿诗玛。待天放晴却再也找不到阿诗玛。阿黑大声呼喊:“阿诗玛!阿诗玛!阿诗玛!”十二崖子顶有人以同样的声音来回答。这时候,人们看到,阿诗玛站在十二崖子上。她变成了回声,你怎样喊她,她就怎样回应。直到今天,只要人们对着石崖喊一声:“阿诗玛!”整个石林似乎都传来同样的声音:“阿诗玛……”

载歌载舞火把节

每年六月二十四日是撒尼人的火把节,也是石林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男女老幼人人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来到圭山脚下的长湖边,欢度节日。白天,观看斗牛和摔跤比赛。比赛结束后,得胜的摔跤手“挂红”绕场一周,小伙子们背着大三弦琴,拿着竹笛,姑娘们背着花挂包,尽情地跳起欢快的大三弦舞。入夜,数不清的火把组成人间的星空,歌声弦声在夜空久久回荡。小伙子和姑娘们来到山林、沟箐边谈情说爱,沉浸在幸福的欢乐中。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哈尼、傈僳、拉祜、普米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一至三天,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按通例“星回于天”在腊尽岁终,但早年西南民族以北斗柄下指与上招来划分伏腊,以伏为腊,故腊“星回”,伏亦“星回”),其俗在古籍中多有记载。最早见于元代李京《云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通夕以高竿缚火炬照明。”明万历《云南通志》、《南诏野史》及明清笔记、方志均有记载。杨慎《滇南月节词》有“松炬荧荧宵作午,星回节令传今古”之句。许印芳《五塘杂俎》载:“节之日,是夕,在所人户,同时燃树,入室遍照幽隐,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穷语,而农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渔猎各照所适,求利益大光明中。……倒树当门卧,男妇撩衣跨火过,群相贺曰:‘灾星除矣,秽气解矣。’”《大理县志》载:“星回节又曰‘保苗会’,用柴竹剖束为火炬,燃之以熏田、驱螣。”

现在的火把节,除点火把外,各民族各地区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彝族、白族家家门前要竖一个火把,村口竖一个以干柴和松枝层层围成的宝塔形松柱大火把。晚饭后,锣声、号声一响,男女老幼抬着米酒、炒豆等食品汇集广场,点燃火把,开始游乐。老人们举杯畅饮,年轻人围着火把尽情唱歌、跳舞。路南、圭山等地彝族同时举行摔跤、斗牛,武定、禄劝等地彝族还开展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丽江纳西族青少年舞着小火把绕游狮子山,表示引来光明,迎来祥瑞。彝族、纳西族古俗都要在火把上撒松粉,使火把腾起火花,扬起香气,以表心愿:后辈祝福老辈长寿,长辈祝愿后生吉利,同辈互撒表示亲密,男女青年互撒则是恋爱的开始。傈僳族有火把节出猎的古习。节日之夜,云南高原处处火把闪耀,人们欢歌狂舞,通宵达旦。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有不少传说。《大理府志》和胡蔚订正的《南诏野史》载阿南的传说:“汉元封间,叶榆妇阿南者为酋长曼阿娜之妻,娜为汉将郭世忠所杀,欲妻南,南曰:‘能从三事当许汝。一作幕以祭故夫;一焚故夫衣,易新衣;一令国人皆知我以礼嫁。’忠如其言,明日,聚国人,张松幕祭其夫,下置火。南藏刀出,俟炽,焚夫衣,即引刀自断其颈,仆火中,时六月二十五日也。国人哀之,每岁以是日燃炬吊之,名为星回节。”《昆明县志》载另一传说:“南诏皮罗阁会五诏于松明楼,将诱而焚杀之,遂并其地。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乃以铁钏约夫臂,既往,果被焚,慈善迹钏得夫尸以归。皮罗阁闻其贤,欲委擒焉,慈善闭城死,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鹤庆、大理、巍山一带白族还有相应的习俗:晚饭后,人们骑马上街奔驰,象征百姓驰马救援邓赕诏;姑娘用凤仙花将指甲染红,纪念慈善夫人刨夫尸时十指流血;儿童将端阳节绕在手上的五彩线缠在火把上烧尽,象征邓赕诏臂上铁钏被烧红。鹤庆彝族还制作松明楼模型在节日前焚烧。

民间也流传很多故事。彝族撒尼人传说,远古时,天上的阿香神看到人间人们树皮裹身,野菜充饥,很同情他们,就悄悄地把五谷种子撒在地上,从此人们开始种庄稼,生活渐渐好起来。天王看到人间生活就要超过天上,便派“十大力”(大力士神)下界毁坏庄稼。“十大力”还蛮横地说:“你们哪个敢来摔倒我,我就不管人间事。”一个叫朵阿惹恣的年轻人挺身而出。他们连续摔了三天三夜,小伙子们拨弦吹笛,姑娘们拍手跺脚,为朵阿惹恣助威。最后“十大力”输了,变成一座秃山。天王恼羞成怒,从天上撒下一把香灰面,变成无数害虫,要把庄稼吃光。撒尼人便用松树枝点起一束束火把,将害虫一烧而尽。从此,每年到了夏历六月二十四这一天,撒尼人都点燃火把除害灭虫。为了纪念朵阿惹恣,还举行摔跤、斗牛等活动。

纳西族传说,玉帝嫉妒人间幸福生活,命掌火天神下界放火烧毁人间。天神不忍,违旨被斩,他的一滴血掉在地上变成一个小孩,小孩告诉人们连点三夜火把即可瞒过玉帝,从此有了纪念这位保全人间的天神的火把节。傈僳族则传说,诸葛亮南征到维西,教人们开田种稻,并派兵回四川运来稻种。因为运稻路上有猛虎、瘴气,百姓便点火把去赶虎驱瘴,接回士兵。这天正是六月二十四,后定为火把节。近年有论者云,火把节来自彝族等对火的崇拜。发现火、保存火、造火、用火,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许是火把节的最初由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