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闽粤花·韶关之旅·南华寺·南宗祖庭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灼灼闽粤花·韶关之旅·南华寺·南宗祖庭

南华寺位于韶关市曲江县,依庚岭分脉,面北江支流曹溪,是中国佛教著名寺庙之一,有“南宗祖庭”之称。它创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初名宝林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唐仪凤二年(677),禅宗六祖慧能在此发展禅宗南派,故佛教徒们称此寺为“南宗祖庭”,南华寺与曹溪也因此著称于世。唐时敕名“中兴寺”、“法泉寺”;宋初赐名“南华禅寺”,沿用至今。其建筑面积达12000多平方米,全寺建筑从群体组合到单体形象,以至细部装饰加工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现寺内尚有六祖真身像、唐代千佛袈裟及圣旨、北宋木雕罗汉等大量珍贵文物古迹。

曹溪源出广东省曲江县东南,据《传灯录》载:“梁天监元年,有僧智药,泛舶至韶州曹溪水口,闻香,尝其味曰:‘此水上流有胜地。’遂开山立寺曰宝林,又云,‘去此百七十年当有无上法宝于此演法。’”至唐仪凤二年,果有禅宗六祖慧能居此传授佛法,由此发展了中国禅宗。曹溪也就成了六祖慧能称号,“曹溪的佛唱”即指《六祖坛经》,是六祖慧能弟子根据其思想言行编写而成。它是唯一的一部由中国和尚所写、并被奉为“经”的佛学著作。

慧能俗姓卢,生于638年,广东岭南人。自幼丧父,卖柴养母度日。有次听人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忽然感悟,于是跋涉至蕲州黄梅山拜见五祖弘忍禅师。五祖对他说:“你从岭南新州来,是个南蛮之人,如何能成佛?”慧能答曰:“人有南北之分,佛性难道也有南北之别?你我虽形体不同,但我们的佛性并无差别呀!”弘忍见他根性敏利,便收下了他,让他到后院舂米。唐龙朔元年,弘忍让众徒将自己所领悟的佛法写成偈子以决定六祖人选。当时众多弟子中神秀上座是公认的最佳人选,他写的偈子为:“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众人皆称好,唯独在外舂米的慧能听后却说此人尚未悟道。于是也口出一偈,由于他不会写字,便请人书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也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因为佛教教义讲究“空相”,即物质世界的存在都是不真实的,但又“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灭”,故而慧能的偈语颇能道出佛经真谛,而得弘忍秘传其衣钵,接受了代表教主身份的传法袈裟。后来他为避免神秀的追杀夺衣,逃回岭南,蛰伏在曲江一带的山林中达十五年,日日与樵猎为伍。唐仪凤元年(676),慧能辗转到了广州法性寺(即光孝寺),适逢住持印宗法师在演讲涅槃经。这时,寺中的旗幡在空中飘扬,二僧便对“风动还是幡动”进行激烈辩论。慧能劝解道:“你们一说风动,一说幡动,其实既非风动也非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众僧听后,皆感震惊深为折服。印宗法师询之,印证慧能是得五祖弘忍传衣钵者后,即拜慧能为师,并在寺戒坛前菩提树下替慧能落发受戒。第二年,即唐仪凤二年(677),六祖慧能来到曹溪,开创佛教南宗。此后佛教禅宗分为倡渐悟的北宗神秀和重顿悟的南宗慧能两派。

慧能对佛教的贡献在于他创造性地发展了佛教教义,首创“南派”佛学——“禅学”。其思想用偈子写来即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张只要用“当头棒喝”之类手段使个人内心“顿悟”,便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慧能最后在曹溪住了三十七年,至开元元年圆寂,元和十年敕为大鉴禅师。

南华寺现有建筑由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楼、鼓楼、六祖殿、灵照塔等组成。钟鼓二楼相对,巍峨壮观,为大德五年住持法脉所建。钟楼上“悬铜钟数千斤,击之声闻四十里”。楼下还有千佛铁塔。鼓楼上置有一面大鼓,鼓声与钟鸣遥相呼应。八角五层、高30余米的灵照塔,亦称大鉴禅师塔,建于唐元和七年,是寺内现存最早的建筑。六祖殿内现供奉六祖慧能真身,殿内还存唐武则天给慧能的圣旨诏书复制品。大雄宝殿始建于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康熙六年重建。殿前有六祖慧能手植古柏两株,甚为珍贵;殿壁上容貌逼真、神态各异的五百罗汉,更是稀有精品。南华禅寺于198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苏轼曾赋云:《南宗祖庭》古诗句出处:

扁舟震泽定何时,满眼庐山觉又非。春草池塘惠连梦,上林鸿雁子卿归。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看古佛衣。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