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雁塔区·大兴善寺》陕西名胜简介
在西安市雁塔区城南长安北路西侧,小寨饭店对面。大兴善寺本名遵善寺,始建于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二年(266年),寺内规模宏伟,有钟楼、鼓楼、金刚殿、大雄宝殿、千手千眼观音殿、转轮藏经阁、彩色祠堂、后殿等古建筑,为西安市现存历史最久的一所佛寺。
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寺迁隋之长安新都,取寺所在地靖善坊的善字,冠以杨坚始封为大兴郡公的大兴二字,遂改寺名曰大兴善寺。
此寺经隋代扩建,殿宇崇广,为长安全城寺院之冠。唐高宗李治总章二年(669年)失火,后又复修。唐中宗李显神龙(705—707年)中改为丰国寺。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710年)曾修,并在唐宪宗李纯元和四年(809年)建转轮藏经阁,又于唐文宗李昂太和二年(828年)得梵相观音,移大内天王图于此寺,并于寺中作天王阁,皆为当时有名的建筑。隋开皇时,天竺名僧那连提黎耶舍、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先后来长安,驻此寺翻译佛经59部278卷。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时,号称“开元三大士”的天竺名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两朝收徒二万多人。金刚智圆寂后,弟子不空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前往狮子国(锡兰),再求名师,于玄宗天宝五年(746年)重返长安,于唐肃宗李亨至德元年(756年)再居此寺传授僧徒,并译成《密严》、《仁王》佛教密宗经典500多部,成为佛教密宗大师,此寺遂成密宗发源之地。也是长安三大译场之一。不空于唐代宗李豫大历九年(774年)圆寂于此寺,遂在寺侧立葬塔以纪之。
唐武宗李瀍会昌五年(845年),诏毁佛寺,只留藏经阁、天王阁,其余尽行拆除。至南宋孝宗赵眘淳熙(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年间(1174-1190年),崇辨禅师居阁。后经兵乱,二阁颓圮。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以及清朝,两代屡修,亦未恢复昔日旧观。
大兴善寺除天竺名僧驻寺外,日本僧人来华亦驻此寺学佛,中国唐代一行和尚曾主持此寺,寺内僧众对天文、数学的研究,曾做出重大的贡献,子午线纬度的长度,就是一行计算出来的,他并在寺翻译《大日经》,著《大日经疏》,订《大衍历》。
解放前,寺院为军队占用,院殿建筑,遭到极大破坏与践踏。
解放后,于1955年对此寺维修,增植花草树木,竹林池塘,殿内新添宋代雕刻的檀香木千手千眼菩萨像和清圣祖玄烨康熙时西藏喇嘛给皇帝进贡的二十一度母像,并搜集陈列各种有关大兴善的珍贵资料。60年代,一度辟为新风公园,后又寺与园分开,1984年大兴善寺全部交寺僧管理,西安市佛教协会设在该寺。
大兴善寺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