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官惟贤,官不私昵的选才用人原则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选官惟贤,官不昵的选才用人原则

1.不惟其官,惟其人

邓小平同志说过为政之本在于任贤。《尚书》谈到如何选才用人时,特别强调领导人的德才素质,要用得其人,“官不必备,惟其人”(《尚书·周书》,第385页), “建官惟贤,位事惟能”(《尚书·周书》,第230页), “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尚书·周书》,第149页), “不惟其官,惟其人”(《周书·周书》,第385页)。选拔人才,不滥竽充数,必须德才兼备,要听取各方意见,深入下层,“人求于闻”, “旁招俊义,列于庶位”(《尚书·商书》,第184页)。“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走出小圈子,选好各类优秀人才,将他们放在众多合适的岗位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大小之臣,咸怀忠良”(《尚书·周书》第429页),不仅高级官员,连广大基层官员都应是高素质的,具有对国家忠诚等品质。各级官员都要使自己成为人民的表率,处处做出示范,也就是“作汝民极”(《尚书·周书》,第354页)。纵观历史,许多失误、失败和动乱的产生,大多与用人失察有关,都是由于各级官员的无德、无智、无能、腐败所致。

2.官不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

人才干部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苦乐。不同时代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严格的制度,《尚书》概括为“官不私昵(亲近),惟其能,爵罔及恶德”(《尚书·商书》,第181页)。官职不得私相授受,不许提拔与自己私情甚密而又不合格的人,一切要从德才标准考虑,任人惟贤,杜绝任人惟亲。领导集团不团结,干部队伍不纯,帮派倾轧,多由任人“私昵”所致。提升官员的职级,只能从德才考虑。那些卖官买官跑官者,更是卑鄙无耻,当严惩。若任其滋长或惩戒不力,公权将蜕化为私权,政权的某些环节也就变质了。《尚书》得出结论是“惟治乱,在庶官”(《尚书·商书》,第181页)。国家的兴衰,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数众多的干部队伍,古人说治国先治吏是有一定道理的。

3.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人才干部路线正确,人事制度科学完善,推贤让能,去奸拒邪,不仅人才辈出,而且协调和谐,反之“官之失能者,其国必乱”(《韩非子·有度第六》)。任何买官卖官的地方和单位,内部必不团结。《尚书》将领导者的职责归纳为三点,即修身、知人、安民。“慎厥身,修思永”“在知人,在安民”(《尚书·虞书》,第50页)首先要求修养自己的品质,其次是“知人”慎选官吏,先要知人,“知人则哲”(《尚书·虞夏书》,第50页)。知人才能善任,选贤任能,用好人才。安民的前提是任贤,干部选好了,事业发展了,人民就会安居乐业。

只有真正做到了知人识才,才能坚持“任贤勿贰,去邪勿疑”,而且要“稽于众”, “多闻”, “无稽之言勿听”。也就是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广泛听取意见,鉴别是非,坚持原则。《尚书》还提出:“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尚书·周书》,第388页)就是说你能选拔称职人才,是你才能的表现,如果选拔的人不称职,你也就不称职。诸葛亮提出官员对国家的忠诚,莫过于为国家培养选拔推荐人才,所谓“忠莫大于进人”。

4.对领导者的综合心理素质要求

对于领导者的综合心理素质,《尚书》提出“行有九德”,即九项美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尚书·虞夏》,第52页)。意思是说,领导者既要宽厚、宽容,又要处处谨言慎行,处理政务小心谨慎。说话处事温和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待人老实厚道而又严肃庄重。

领导者的德才,由谁来鉴别考察呢?最终应当由实践、由人民来判断,即“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尚书·周书》,第293页)。总之,领导者要公而不私,廉而不贪,勤而不怠,富而不奢,俭而不吝,诚而不欺,群而不党,功而不骄,乐而不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