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徽派版画、篆刻、雕塑与盆景·徽派版画
中国版画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到明代万历年间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阶段,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而站在这个高峰之顶巅的,便是徽派版画艺术。徽派版画之所以能骤然崛起,冠盖群伦,有着传统和时代的双重原因。从传统方面来讲,徽州自宋代以来文化一直比较发达,徽俗又特别重视宗法,各宗族纷纷纂修族谱,族谱上往往附有村落、墓地等的示意图和祖先画像,这可看作原始的版画。现存有皖南望族刻印的几种元末明初的《报功图》,版画都很大,却并非整体刻成,而是分刻许多小块图像连续捺印而成。弘治十二年(1499)黄永旻等刻休宁流塘《詹氏宗谱》所附詹家祖上的乡贤肖像,虽然犹嫌线条简略、人物呆板,但绘、刻、印都已具有相当水平。这些民间作品虽然难于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但却为版画提供了社会的基础,也使版画艺人得到锻炼。从时代方面来说,由于徽商集团迅速发展,徽州各项文化事业因有了财力资助,水平不断提高。这至少从两个方面促进了版画的进步。第一个方面是,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徽州成为新兴的刻书业中心。万历时人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云:“余所见当今刻书,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谢肇淛《五杂俎》亦云:“今杭刻不足称矣,金陵、吴兴、新安三地,剞劂之精,不下宋版。……近来吴兴、金陵,渐渐陷此病矣。”明清时代的版画不同于今天版画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而基本上是作为书籍的插图形式存在的,只有发展出这样规模宏大的刻书业才能为版画提供广阔的练兵场所和艺术天地。徽州文化发展对版画的第二个促进是,随着读书人的普遍和书业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人和画家涉足于这一领域,刻板艺人的文化水准也大有提高,这无疑促进了版画品位的上升。
徽州刻书业能够顺利发展并一直保持高质量,与技艺在宗族内部世代相传的习俗有关。徽州著名的刻工,绝大多数出自歙县虬村黄氏宗族。根据《黄氏族谱》的记载,黄氏从正统时期开始刻书,万历以后从业者日多,一直持续到清道光年间,前后出过数百名刻工,全国闻名的亦不下数十人,不仅几乎独占徽州的板刻阵地,还大量流寓外地,在杭州、吴兴、苏州等地的版画界造成雄厚势力。如黄钟刻有《注解伤寒论》《皇明名臣经济录》等,其父黄仕琼、弟黄锡、黄镃、黄锐、黄铅,子黄守言,皆为名手。黄镑所刻《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插图,被认为是徽派版画新旧两个时期的分水岭。黄镐刻有《古列女传插图》。 黄刻《筹海图编》《玉玦记》《仙佛奇踪》等插图,又与其子黄应孝同刻《帝鉴图说》,绘刻工巧,宏富璀璨,为徽派版画的代表作。黄所刻《汪虞卿梅史》,甚佳。黄应组刻有《孔圣家语图集校》《镜阳秋》等插图,下刀点粒不苟,繁而不乱,有所革新,是徽派木刻的杰出代表,并对金陵版画产生过重大影响。其弟黄应绅亦有精湛技艺,刻有《酣酣斋酒牌》。黄刻有《北西厢记》《养正图解》《程氏墨苑》等书插图,不少图刀法极为明净。黄德时刻有《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玉簪记》等书插图,其弟黄德宠刻有《仙媛纪事》《图绘宗彝》等书插图。 黄是著名刻工,其子黄德懋刻有《方氏墨谱》《考古图》等书插图,黄德修刻有《古杂剧》《牡丹亭还魂记》等书插图,黄德新刻有《秦汉印统》《弈图史序》等书插图,皆称名家。黄应瑞刻有《大雅堂杂剧》《四声猿》等多种插图,与弟黄应泰合刻《状元图考》《女苑编》等,作品界划精整,山水、树木、楼台、仕女无不精绝。黄一楷作品很多,与弟黄一凤、黄一彬合刻《北西厢记》《南琵琶记》等书插图,十分精美。黄一彬之子黄建中亦为高手,刻有《新刻绣像评点玄雪谱》《博古叶子》等。以上所举,只不过是黄氏作品中极小的一部分,已可看出繁盛程度。
一般认为,徽派版画从万历十年(1582)以后,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作为起点的标志是高石山房郑之珍刊《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插图。这套版画的艺术水平已不逊于久负盛名的金陵富春堂版画插图,构图极富想象力,黄珽、黄镑的刀刻飞动流畅。但是,也应看到,这套版画粗壮豪放有余,工巧精雅不足,风格上与金陵派区别不大。在这以后,苏州、杭州、吴兴和徽州的书坊出现了相同的趋向,出版家们为了巩固阵地,扩大影响,不惜工本,竞相追求豪华富丽,老牌的书坊也纷纷将上图下文的传统插图格式改为单面或全页大版。在这场竞争中,新兴的徽州版画获得成功。徽州墨庄和书坊的老板花费重赀聘请名画家丁云鹏、吴廷羽、郑重、黄应澄等人绘图,请以黄氏诸人为主体的名手镌图,他们刊刻墨谱图、谱录、画谱、民间故事、诸子百家、戏剧小说,书中的版画以其高水平引起广泛注意,声誉鹊起,败下阵来的外地书坊为了维持下去,不得不请徽人绘刻,徽州版画艺人四处流寓,徽派版画登上霸主地位。据周芜先生在《徽派版画史论集》中总结,徽派版画的特色可以归结为:“细密纤巧,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有文人书卷气,也有民间雅拙味,可以作文人的案头读物,也可以为村妇书童所理解。”线描的运用虽然是中国传统版画的共同特征,但以徽派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徽派版画体现了传统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构图完整饱满,不留空白,在结构画面时总是以单线为主来叙事铺陈,讲究诗情画意,常常配以诗、文和印章,强调装饰效果。刻工对每一条线条都全神贯注地去刻画,有时细如毛发,柔若绢丝,有时粗如鸿沟,壮若山脊。此外,彩色套印技术的发明是明末清初版画的最大成就之一,这其中徽州人做出了突出贡献,胡正言刊印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采用拱花、饾板的技术,使画面五彩缤纷,促使木刻印刷术发生了质的飞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