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巧夺天工,人间瑰宝—景德镇瓷器文化·明代青花瓷及其他瓷器
明代景德镇所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这是说明产量大,销路广。从品种和质量来说,景德镇的青花瓷是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成化斗彩为代表的彩瓷,是我国制瓷史上的空前杰作;永乐、宣德时期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制成功,表明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度技术水准。
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瓷器的需要量已经很大,除了民用,官用量极大。明王朝在洪武二年就已规定“祭器皆用瓷”(《大明会典》卷二○一)。另外,明朝政府在对入贡国的答赠中,也需要大量瓷器。例如洪武七年一次就赐赠琉球瓷器七万件,十六年赐赠占城和真腊各一万九千件(《明史·占城、琉球、真腊传》)。洪武时瓷器的一般特征是青花色泽偏于暗黑,这可能是由于当时战争环境,中断了进口青料而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洪武的青花瓷器在图案装饰方面,开始改变了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而起向于多留空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也不如元代那样规矩。
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胎、釉制作,在元代及洪武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胎质细腻洁白,釉层晶莹肥厚,是这一时期的特征之一。而青花色泽浓艳,蓝中泛绿,这是宣德青花的共同特征。在制作风格上,这一时期改变了元代的厚重雄健而趋于清新流丽。尽管这时仍有较大的盘、碗等器,但很多是精致的器物,如精致、小巧而又不失端稳的永乐青花压手杯,口沿外撇,拿在手中正好将拇指和食指稳稳压住,这种精心设计的新品种,在当时就极受青睐。在大型盘、碗的制作上,永、宣时期,主要表现为整齐规格,变形极少。这说明了当时陶车制坯和烧窑技术的成熟程度。在图案装饰上,永、宣时期继承了宋元的笔绘画风而向着更秀丽、典雅的方向发展。纹饰以植物纹为主,如缠枝莲、牡丹、蔷薇、山茶等,象征长寿、吉祥的果实如仙桃、石榴等也经常出现。动物纹方面,除了少数的麒麟、海兽波涛外,主要是龙凤纹。此外,也有松竹梅、仙山楼阁和婴戏图等画面装饰。
成化年间(1465—1487)御器厂的烧造量十分巨大。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成化间,遣中宫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成化瓷器最主要的成就,是斗彩的烧制成功。另外,青花瓷也有一定的声誉。成化青花以青色淡雅著称。虽然其造型不如宣德青花那么多样,但是,玲珑精巧却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在图案的装饰手法上,更趋向轻松、愉快,如婀娜的花枝和活泼的婴戏图等,都给人以很高的艺术享受。当然,除了青色淡雅的典型瓷器外,成化青花也有较浓青色的,但是,胎薄釉白而青色淡雅是这一时期青花器的普遍特征。
弘治年间(1488—1505)的青花瓷器,从器型、装饰和青料使用等各方面看,都是成化风格的继续。而正德年间(1506—1521)青花瓷器,从色泽上说,有好几种不同的类型。薄胎白釉而青色淡雅如成化风格的,已比较少见;典型的正德青花瓷器,是胎骨厚重,青花浓中带灰的色泽为主。正德青花用料多样,有平等青、石子青及回青等。正德青花瓷器,不仅在色泽上和成化、弘治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多数是胎骨厚重、釉色闪青,也和成化时不同。在图案装饰方面,正德青花器以波斯文作为图案,盛行一时。
以使用回青料为标志的嘉靖青花,是明代青花瓷器史上又一个突出的阶段。当然,嘉靖青花并不是全部使用回青着色,而是以回青和瑞州石子青配合使用的。嘉靖青花的色泽,一反成化的浅淡和正德稍浓而带灰的色调,呈现一种蓝中微泛红紫的浓重、鲜艳的色调。嘉靖一朝单是官窑瓷器烧造的数量,仅从有文字记载的看,已达近六十万件,再加上弘治以来“烧造未完者”三十余万件,估计约百万件,再加上民窑烧造,其数量将更为巨大。
嘉靖青花固然以其浓重鲜艳的色泽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在器形及造形方面,嘉靖青花也有悦人之处。嘉靖青花瓷器,在器形上更趋多样,除了各类餐具、陈设器及花盆、鱼缸等日用器外,还有各种宗教供器。造型上,则仿古铜器的风气,多呈古朴庄重。在图案装饰方面,除了以前各个时期所有的主要题材外,道教色彩的题材出现较多。总的说,嘉靖的器物带有一种粗犷的面貌。
隆庆年间(1567—1572)青花瓷器的风格基本上是嘉靖青花的延续,回青料继续使用,大多色泽鲜艳,这种风格,直到万历(1573—1619)早期,几未改观。万历中期以后的青花没有嘉靖时那样浓艳,其色调蓝中泛灰,颇有沉静之感,但多“青竭而粗恶不堪”。
除了青花瓷器,景德镇工匠们在前人烧造陶瓷技术的基础上,创制出了陶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彩瓷。彩瓷的出现,旋即使以往一贯占统治地位的颜色釉退居次要地位,同时也使某些历史名窑,如浙江的龙泉窑和河北的磁州窑等从此陷于一蹶不振的地步。
南京明故宫出土的一件洪武白釉红彩云龙纹盘,盘壁表面各画五爪红龙两条及云彩两朵,两面花纹叠合为一,澄光透映。这样精致的制作水平,代表了明初釉上彩的成就。这种红彩瓷器,早在宋代,山西、河南地区的瓷窑就有较高的烧制技术。但是,由于那时瓷器的胎、釉都远不及明代的细腻洁白,因此,在感受上就完全不一样。而且,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朵等纹饰图案,也只有在明初景德镇才出现。在整个明代,釉上红彩的制作,几乎没有间断。
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首先应用“斗彩”这个名称的,是成书于清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
成化斗彩瓷器,早在明代就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万历野获编》说:“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郭子章《豫章陶志》则称:“成窑有鸡缸杯,为酒器之最。”成化斗彩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新工艺。例如,明、清人特别欣赏的鸡缸杯和高士杯、九秋印盒等。有的釉上彩色达六种以上,而所施色彩的特征又极鲜明。如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油红,色重艳而有光;松绿,色深浓而闪青;葡萄紫,色如熟葡萄而透明。由于彩色品种多,在图案设计上,可以根据画面内容自如地配色。例如,鸡冠的红色,几乎与生活中所见的鸡冠一致,而葡萄的紫色,完全是紫葡萄的再现。当然,成化斗彩之所以成为一种名瓷,并不是单靠色彩多样这一个条件,假使没有成化时期精细的白瓷,而只是在青釉甚至青白釉的瓷器上,再多的鲜艳色彩,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而且,就成化白瓷而言,至少在薄胎这一点上,可说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准。另外,为了衬托各种色彩的鲜艳程度,成化白瓷的釉色也和以前各个时期不一样,它往往在白中闪牙黄,釉层较厚,给人以沉静的感觉,也就更能显出各种彩色的效果。
成化斗彩的高度工艺成就,经过弘治、正德两朝,发展成为彩瓷史上又一新阶段的嘉靖、万历五彩瓷器。嘉靖、万历时期的彩瓷,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红、绿、黄为主的纯粹釉上五彩(包括各种色地的金彩);一是以青花作为一种色彩与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瓷器。而习惯上的所谓典型的嘉靖、万历五彩,应该指这种青花五彩器。青花五彩瓷器的工艺,是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的结合。严格说,也应该属于斗彩,是成化彩瓷发展的产物。但是,嘉靖、万历时期的青花五彩器和成化斗彩有明显的不同。首先,嘉靖、万历青花五彩器上的青花,并不像成化斗彩那样居于主要地位,而只是把青花用作构成整个画面中的一种颜色。其次,嘉靖、万历青花五彩和成化彩瓷的不同,还在于图案画面有着明显的差别。成化彩瓷的色彩鲜艳,但整个风格是以疏雅取胜,而嘉靖、万历的彩瓷则以图案花纹满密,色彩浓翠红艳见长。
传世的嘉靖、万历五彩瓷器,以莲池鸳鸯、鱼藻、人物、婴戏和云龙、云凤、云鹤、团鹤纹为主,配以山石、花果、荷叶及缠枝莲、璎珞、回文等辅助纹饰,浓厚、鲜艳的色彩对比,确实达到了极为华丽的地步。正如《明世宗实录》卷一四○中所赞:“龙凤花草各肖形容,五彩玲珑务极华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