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科技文化·“斗栱”结构
亦作枓或斗栱。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斗是斗形木垫块,栱是弓形的短木。栱架在斗上,向外逃出,栱端之上再安斗,逐层纵横交错叠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斗栱出现较早,在商代的“妇好”偶方彝上已看到斗的初形。从战国青铜器花纹上,已见较完整的斗栱图象。汉代建筑上已广泛使用斗栱。斗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要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唐宋时,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斗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斗栱的演变可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成为中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