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哲学文化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哲学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追溯到原始的阴阳说和五行说。阴阳说与五行说开始以理论思维的方式掌握世界,并可说有了朴素辩证法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因素。中国古代哲学自诞生以来,经过夏、商、西周时期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可以说进入了百花盛开,空前繁荣的时期。之后,秦统一中国,汉代儒家学说占据了统治地位,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国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先后产生,各种哲学思潮相互斗争又彼此吸收,起伏张弛,形成了一条中国哲学发展史的长河。中国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先秦哲学。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纷纷创立独特的哲学体系,就一些基本问题展开激烈的论战。当时的百家争鸣主要是围绕“天人”、“名实”之辩来展开的。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文化作为一个大的阶段,其中又可划分为几个小的阶段:秦汉至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前期;宋、元、明是后期;明中叶至鸦片战争前是末期。这几个阶段的哲学又各有其特点。汉代时,哲学论争的中心是宇宙论和形神问题。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出现了儒、道、释的鼎立局面。就哲学论争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围绕“有无(动静)”、“形神”、“言意”等问题展开的,这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体现。隋、唐时期,出现了儒、道、释相互作用与合流的趋势,这给哲学发展以深刻影响。隋、唐时除“有无(动静)”之辩外,“心物(性相)”之争越来越突出了,成了当时哲学论争的中心。从宋代开始,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儒学以理学的形式得到了复兴,并逐步又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同时,唯物主义对理学唯心主义也进行了反复的斗争。这是宋明时期哲学斗争的特点。宋明理学在政治、伦理思想方面的基本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宋明时期还着重讨论了“格物致知”问题,人道观上的“性”(天性与德性)与“习”(习气和习行)的关系问题,逻辑学上的“象”(范畴)与“道”(宇宙的发展表则)的关系问题,也都得到了比以前更深入的考察。明清之际,封建社会已发展到了自我批判与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这时出现了一批进步的思想家,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方以智、朱之瑜、陈确、傅山、李颙、唐甄等。这批思想家,特别是顾、黄、王三位学者,在批判宋明理学中担负了对中国古代哲学进行总结的任务。从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通过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也经历了一场伟大的哲学革命。这场哲学革命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近代中国文化思想战线上的古今、中西之争作了科学的总结,对近代哲学争论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历史观问题,知行关系问题,关于逻辑和方法论的问题,以及关于人的自由和如何培养理想人格问题等等,都作了科学的说明,从而成为中国革命的哲学前导。总之,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批判继承这份遗产,对于人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