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台湾的戏剧和歌谣·台湾的大木偶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台湾文化·台湾的戏剧和歌谣·台湾的大木偶戏

大木偶戏是台湾同胞近几十年创造革新的一种新戏剧,这种大木偶戏是由小木偶戏(提线木偶)和布袋戏改革而成的。

小木偶戏(提线木偶戏)原是盛行于祖国大陆的东南沿海(主要在闽南一带)的一种木偶戏。木偶身长一尺半左右,如初生婴儿,由艺人抽动所系之线进行表演,故亦称傀儡戏,也叫“骷髅戏”。小木偶戏后来改革成以手指操弄的布袋戏(或称掌中戏),与皮猴戏一起称为“偶人戏”。有人推测,小木偶戏出自唐末王审知。王审知当闽王时,在宫中置木偶班以供娱乐,此后传到民间。而据《乐府杂录》载,小木偶戏出自汉初,明末福建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写道:“列子所载,偃师为木人,能歌舞,此傀儡之始也。”说法尽管不同,但有一点可肯定,即在大陆早有用木偶表演的傀儡戏了,傀儡戏经过改革后才成为布袋戏。

布袋戏的来源,或说因其胴体是布袋,或说因为除了出场演戏,平时均收藏于大布袋内(后改放大木箱内)。福建人都说这种布袋戏是泉州人梁炳麟首创的。传说梁氏年轻时多次应考都名落孙山,后回归故里,自认命运多舛,功名之心自此冷却,四出游览。一次在街头看傀儡表演,灵窍顿生。回家后,他仿制小木偶的首面和手脚,并剪缝胴体布袋,使成人形,擎于手掌心中弄演,形象自如,自觉比傀儡表演更胜一筹。于是他以稗官野史为体裁,填词编制进行演出,丝丝入理,引人注意。由于他本来就很有才华,加上借此抒发自己的胸中不平之气,表演时尤为生动,大为感人。开头他的行为不过是一种玩世不恭的举动,不料大受欢迎,一时名声传遍八闽,后成了家传技艺。

后来这种布袋戏也跟着其他戏剧一起从福建传进台湾。传进台湾后,开头主要在寺庙或农村晒谷场搭棚表演,以后又有了专供布袋戏和木偶戏表演的戏台。大陆到台的戏班竞相演出,因使用锣鼓及其配搭乐器不同,从而引起曲调、道白和操弄动作的互异,因此布袋戏也分成不同的派别,最主要的有泉州籍的白字派、漳州籍的乱弹派和潮州籍的潮仔派。

小木偶戏和布袋戏在台湾的表演过程中,经过多次改革,发生变化,早期以南管曲演唱文戏的称南管布袋戏和木偶戏,后被搬演武戏的北管布袋戏和木偶戏所取代。小木偶戏和布袋戏在抗战期间曾被禁演过,抗战胜利初期又盛极一时。后随着台湾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传统戏剧走向衰落。布袋戏,木偶戏为了求生存,进行改革,出现了大木偶戏。这大木偶戏全身长达一米多,重约一斤二两,木偶的臂、掌、眼珠等均由电气或机械动力操纵,显得活泼灵敏,比布袋戏和小木偶戏大有进步。它不但在台步方面同布袋戏相比大不相同,场面布景方面亦大不一样,因设有巨型电动变景,立体回声带发音,歌调对白远近分明,使人感到逼真。这种大木偶颇引起内外艺术界的注目,有些国家的戏剧界还将它拍成纪录片送回本国放映,让更多的观众观赏。

这种大木偶戏是近几十年来的文化新成就,人们都说是黄海岱一家所致力改革而取得的成功。黄海岱祖籍福建诏安,生长于台湾省云林县,出身于木偶世家,其父民族意识强烈,不满日本侵占我国台湾,每每留念祖国传统文化。黄海岱从小受其父影响,喜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泉州失意书生梁炳麟创新布袋戏很感兴趣,十五岁开始学艺,为了研究布袋戏,黄海岱兴办“五洲园”戏班,以新颖的节目演出布袋戏,大受台胞欢迎,于是黄海岱名声大扬。鉴于布袋戏的木偶体小演出时容纳观众有限,且离场较远的观众看不清楚,影响到演出效果,他立志进行改革,将小木偶改为大型木偶。经过多次试验,终于获得成功。这种大木偶戏是现代技术与传统的布袋木偶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是台胞新培育出来的一朵艺术之花。它表明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台湾生根开花,这也是祖国传统文化兴旺发达的生动表现。

至于传统表演的布袋戏,目前台北的“小西园”可算是唯一的一家了,它仍以泉州小型木偶扮演,以北管戏曲为后场伴奏,前几年还应邀赴日本大阪、奈良、京都等地巡回公演了十七场,很受欢迎。“小西园”主演者(头手)许王,乃许天扶次子。许天扶为“小西园”的创始人,抗战之前为台湾北部极负盛名的布袋戏演师,许天扶本姓王,福建移民后代,因申报户口时被弄错了姓而成了许姓,其次子以王为名以弥补错姓之缺憾。“小西园”以细腻的手艺锣鼓弦管的演奏,也能吸引一部分台胞的注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