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齐鲁文化

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 说:“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在古代,山之南、水之北谓“阳”,山之北、水之南谓“阴”。司马迁是说鲁、齐分别处在泰山南、北。这里的鲁、齐特指西周时期分封的鲁国和齐国。 《经·鲁颂·閟宫》有“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句。这里,“詹”与“瞻”同,《鲁诗》此句即为“泰山岩岩,鲁邦是瞻”,意思是,高高的泰山,鲁国的人都仰望着它。实际上,齐、鲁两国都是如此,它们以泰山为界,也以泰山相连;先秦时期并立的齐、鲁以泰山为分野,后世一体起来的齐鲁却以泰山为中心。

在文化的表现方面,泰山的意义也基本如此。生产力越低下,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就越明显。齐、鲁立国时期甚至以前,泰山的阻隔使齐、鲁两国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其考古学文化也有不同。但秦朝统一以后,泰山南北的区别逐步缩小。两国毕竟近邻,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非但没有间断,反而随着时代的前进与日俱增,最后终于融为一体。而今,“齐鲁”成了今山东省的代名词,这恰是对齐、鲁两种区域文化趋同结果的一种肯定。

学者们公认,“齐鲁文化”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上的“齐鲁文化”就是指今山东省绝大部分地区(兼及苏北一些地区)的文化,而狭义的“齐鲁文化”仅指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文化,二者的差别主要是时限的长短。也正是因为广义的“齐鲁文化”在时限上贯通古今,它的内容要比狭义的“齐鲁文化”丰富得多。不过,狭义上的“齐鲁文化”却是广义“齐鲁文化”的内核,如果将文化分为观念形态文化和考古学文化两种,那么,这种情况在观念形态文化方面表现尤其突出。因此,我们介绍齐鲁文化时以狭义的“齐鲁文化”即先秦时期齐、鲁两国的文化作为叙述的中心。

就先秦齐、鲁两国的文化而言,它们有异也有同,从实质来说,崇周礼、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等,都是两地人民共有的风尚;两国文化上的不同之处更多,齐人的务实开放,鲁人的重视礼乐,使齐、鲁两国在文化上各具特色,并且位居当时华夏文化的领先或者中心地位。

齐、鲁两国的文化之所以异中有同,首先是因为二者有大体一致的建构基础。这个基础可以追寻到十分遥远的年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