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化·台湾的传统建筑·台湾的庭园
庭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庭园特点在于,它把大自然的景观浓缩起来,放到人们的跟前,在一座园子里能看到山、水、树、花等等,填补人们生活中的不足,弥补人们一时不能直接接触大自然的缺憾,因此,庭园建筑中很讲求意境,因为好的意境可以启发和安慰人们疲惫的心灵。台湾历史上建筑过相当多的庭园,最著名的可数台北的林本源花园和晴园,新竹的北郭园和潜园,台中的莱园和吴家花园,台南的固园和归园。
(1) 台北林本源花园。台北林本源花园为林本源家族的私人花园,是林本源家族住宅的一个组成部分。座落于台北县的板桥市,这个花园是林宅中最精华最壮观的部分,所占面积计五千五百多坪,建造于1888年(光绪十五年)至1893年(光绪十九年)费时五年,花资五十万两银子,比几乎同时建造的台北府城造价二十万两银子多出一倍半,其气魄可想而知。林本源花园的设计者,乃是篆隶名家吕西村和南画名人谢琯樵等人。吕西村即吕世宜,福建厦门人,在书法上有极深的造诣,尤擅长于篆书和隶书,学问渊博,担任过《厦门志》的总校对,后被聘请到台湾,在林本源家担任家庭教师,先后教过林平侯之子林国华、林国芳兄弟和林国华之子林维让、林维源兄弟,在台湾生活了二十多年,对台湾颇有感情。谢琯樵,福建诏安人,善作水墨画,独树一格,人称他为南画名家,在闽南和台湾都很有影响,受到林本源一家的赏识,应邀参加林家建筑,担任设计师。林宅花园的设计和建筑,出于吕、谢等名师巧匠的互相配合,结构精工,终使它名闻内外。林家花园内一亭一阁一丘一水,无不富有诗情画意,园中原有白花厅、汲古书屋、方鉴斋、戏台、来青阁、观稼楼、香玉簃、月波水榭、定静堂等胜处,极亭榭楼阁之美。花园墙壁的土窗、瓷窗、砖窗的图案多种、形态万千,有竹形、桃形、石榴形、香炉形、瓶形、八角形、六角形、蝶形、蝙蝠形、钱形、等等。园内栏杆有木质的、瓷质的,优美耐用。建筑物上有木雕、泥塑等多种,形态活泼,令观赏者赞叹不已。特别要提到的是,定静堂的墙壁安有八角形、龟甲形、十字形、花卉形砖片,形体多样,为各省其他建筑物所罕见之逸品,怪不得有人把这花园称为人间仙阁。园中的凉亭与台榭可说在世界风景建筑艺术中独树一帜,是我国最富民族特色的园林景观。
(2) 台北晴园。台北晴园由祖籍福建南安的黄纯青所建造。黄纯青原名黄炳南,其父黄文隆于清嘉庆初年到台,在台北从事农业生产活动。黄纯青出生于台北,二十岁时台湾被日本占领,参加过抗日战争,后从事养猪和酿酒业,拒绝为日本殖民者卖命,六十六岁时举家搬到台北市择圆山之南造晴园家居。晴园位于中山北路,环境清幽,在台北市是闹市中的静处。晴园是中国的传统建筑,分住宅和庭园两部分。住宅包括本宅和别宅。本宅名“来青阁”,取古代改革家和诗人王安石诗句“两山排闼送青来”之意,恰巧晴园可遥望台北县淡水河两岸的大屯山和观音山,可谓两山送青来。别宅在晴园东北隅的雅静处,是座绿壁红瓦的建筑,前有兰室,后设书房,名“晴斋”,环境清雅,是读书养性的好地方。庭园中有山有水,树木成荫,山上有柳,柳条下垂,对着曲池,池中有莲,莲叶田田,鱼游其间,怡然自得,池中还有喷泉,泉喷出来化为点点细雨,落于柳叶,滴滴作响,此时小鸟吱吱,在枝上跳跃戏水,人称此处胜景,别地难与媲美。整个庭园包括北园、南园和西园。北园红墙碧瓦,风景尤为宜人,那里百花盛开,果树满园,四季如春。除了百花和果树,还有藤棚连接,藤花飘落棚下,遍地如黄金,蔷薇满架,芝兰满堂,一派红绿;园中月桂环林,风吹花飘,颇具诗意。园中还有一处假山叫“飞来峰”,那是园主人从大陆杭州借来的名字,把这一名字同杭州的灵隐寺紧密地连在一起,令人感到亲切。南园引人注目的有“五老峰”,那里遍栽杜鹃,每当开花时节,鲜艳夺目,五老峰下有九曲塘,池塘上有石桥和峡谷,瀑布自上而下,发出悦耳之声,五老峰上的红紫花开,衬映九曲塘里的绿水涟漪。面对此种景致,谁不动心?“五老峰”不过是一处假山,1950年5月5日,时年七十五岁的园主人,约了同龄的五位老人,在园里吟诗小叙,并以假山为背景留影纪念,因五老留影于假山前,此后假山被称为“五老峰”,传为美谈。与南园、北园相比,西园的景观显得逊色。不过,西园通向南园的圆通门和通向北门的迎曦门也给游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里堆砌的自然石蛋,雅致可观,亦可使那些策杖寻诗者流连忘返。
(3) 新竹北郭园。北郭园筹建于道光三十年(1850),第二年兴工建造,凿池通水,积石为山,前后四年才造成,建造它的主人叫郑用饧。郑用饧字在中,号祉亭,祖籍福建金门,其父崇和跟随祖父于乾隆四十年迁居台湾,先居苗栗,后转来新竹。用饧自幼聪明,通晓儒家经书并熟悉制艺,二十三岁时中了秀才,道光三年(1823)赴京参加三场考试,中了进士,被称为台湾第一个进士。郑氏起先在京任职,后以母亲年老为由,告假返台,读书自娱。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他曾出资募勇支援前线抗英斗争,受到台胞赞颂。平时他还为阻止分类械斗,奔走各庄。他所建告的北郭园,也属台湾一处胜景。
北郭园因在北门城外,又叫“外公馆”,取李白诗句“青山北郭”而名北郭园,位置幽逸,分内外两处,入园处有钟楼一座,十分醒目,园内花木亭榭、假山、石洞、曲池、拱桥和深院等,与荷花相映,使人有步入仙境之感。园中的各种建筑,都有名称,其中以北郭园、小壶天、稼云别墅、偏远堂、履中踏和孙芝斯室等尤为清雅。北郭园修筑得美仑美奂,园内遍植名花异草,那里的一亭一台一草一木,都被安排得恰到好处,特别是那些建筑,将山水自然美勾勒得更为逼真。园内有株苍松曰:“太守松”,据说乃家永太守所赠,主人还立石志之,以表纪念。这北郭园虽然昔时的大门还在,但园内面目全非了。由于年久失修,加上公路穿过园内,致使该园改变了模样,除了还留有门楼、稼云别墅和郑氏家庙外,现在别无他物。如果要了解它的昔日的胜景,只好查考历史文献了。北郭园曾受到台湾诗人学士的注目和赞颂,爱国诗人连雅堂有诗写道:“诗界犹堪张一军,北郭花木更清芬。山河历劫杯长在,风雨联吟砚未焚。家世洁经传异代,交游置驿重人群。竹城觞咏逢今夕,带草堂开翰墨薰”。(见《剑花室诗集》)。
(4)新竹潜园。除了台北县板桥的林家花园和新竹的北郭园,在设计和建筑方面,最讲究的大体可算新竹西门的潜园了。潜园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费时十年而成,原是林占梅的私人别墅。
林占梅字雪村,祖籍福建同安,1821年出生于台南,其父林绍贤在台湾办盐务发了大财,“富冠一乡”,以后举家定居新竹。林占梅是个爱国者。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曾多次袭击台湾,给台湾安全以极大威胁。为了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尊严,林占梅毅然投入保卫台湾的战斗,他还捐献巨款为台湾修筑炮台和修建八里坌的堵墙等,在防御外来侵略,保卫祖国台湾方面出过大力,受到台湾同胞的称颂由清政府授予知府衔,后升为盐运使。
林占梅小时即聪明异常,通诗书、精音乐,著有《琴余草》八卷,性豪放,好结交天下名士,济困扶危,平时对园林生活和建筑艺术很感兴趣,并用于实践中。年轻时,林占梅曾跟着他岳父黄骧云到大陆畅游名山大川,浏览苏州、杭州名胜,见识大为增广,学问因此大进,对于祖国传统的庭园建筑之精美,亦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1849年,他在居住地新竹西门城内购地二十多亩,费资十八万两,参考苏州等地传统庭园建筑,自行设计,聘请大陆庭园师傅及工匠到台,兴建了一座别墅——潜园。
台湾潜园建筑结构十分讲究,属于祖国的传统建筑。潜园包括住宅和庭园两部分,园门位于东北角,按福建传统结构由大红砖砌成。入园即可见到涵镜轩及碧栖堂等建筑,绕过碧栖堂沿着大池向西行,有一濒水的游廊,廊下一边为栏杆,另一边则有各式花窗,游廊尽头接上爽吟阁。爽吟阁乃全园中最精美的二层建筑,建于池塘之上,前方附建一类似厢房的水上回廊,回廊中开一小门,小门出来可乘小船游池,池边都以天然奇石陈列布置,清泉涟漪,花木扶疏,加上庭屋设计精致,回廊曲水,楼台亭阁,点缀得恰到好处,处处引人入胜。其中三十六宜,梅花书屋,掬月弄香,留客处等亭榭建筑,专供暇时读书游乐之用,由于林占梅平时爱梅,园中梅树甚多,每当梅花盛开之时,他便邀请骚人墨客,在园内饮酒赋诗作乐,称为“潜园探梅”,一时成为美谈。潜园因此被列为竹堑八景之一。园中景物,除上列涵镜轩、碧栖堂、爽吟阁、三十六宜、梅花书屋、掬月弄香、留客处等,还有钓鱼桥、陶爱草庐、香石山房、小螺墩、兰汀桥、吟月舫、浣霞池、宿景圆亭、留香闸、双虹桥、逍遥馆、林下桥等。各建筑物和景物上,壁雕精巧玲珑,窗联满月,皆出林占梅和名家手笔,那真是一派富丽境地,当时台湾许多名士诗人多出入其门,人说那里“文酒之甚(盛)冠北台”。潜园于19世纪中期在台湾盛极一时,后因涉及诉讼,林家家道败落,1868年(清同治七年)10月,林占梅吞金自杀,死时才47岁,潜园失去主人,自不再有从前之盛景了。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台湾,新竹多次遭到战火,林家退出新竹住处,潜园荒废。据说现在潜园仅剩下福建式样的红砖门,门额还可见到“潜园”字样,此外别无他物。
(5) 台中莱园。莱园位于雾峰。雾峰在台中市的南面,原名叫阿罩雾。莱园的建成,几乎全是大陆名师巧匠的心血之结晶。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古老建筑在台湾的代表作之一。莱园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即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台湾前两年,建造莱园的主人是台中大族、大财主林奠国的第三子林文钦。林文钦字允卿,号幼山,是个关心公益事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人。文钦于1884年(清光绪十年)入泮,当时台湾兵备道刘璈见而奇之。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国侵略军多次兵犯台湾,在民族遭难的关键时刻,林文钦积极行动起来,檄募义勇,保卫桑梓。他曾集合佃兵五百名自备粮草、武器,到台南援助官军,抗击外来的侵略,林文钦这种爱国举动,得到群众的赞扬,清政府亦通令予以奖励。林文钦平时善事父母,亦每得台胞称赞,日常生活中他处处考虑父母的安全与方便,莱园就是他为颐养母亲罗太夫人而建造的。
雾峰林宅分顶厝和下厝,莱园在林宅的下厝。林宅下厝后面原是山丘,后被辟成花园,这便是莱园。莱园布局幽静,结构宏伟,一派庄穆气氛。园内建有捣衣洞、玉桂楼、荔枝岛、夕桂亭、小习池、木棉桥、万梅庵、千步登、望月峰等景物,美不胜书。莱园中的“莱园雨斋”景色,还被列为台中十二胜景之一。莱园以其幽雅而闻名全台、雾峰林宅同板桥林宅一起被誉为台湾旧式建筑的两大典型。虽然它的建筑面积比林本源宅小了些,但其装饰上的豪华程度,甚至超过林本源宅。莱园更以自己幽雅的特色吸引台湾各地的诗人和学士们的向往。日本占领台湾期间,台湾诗人、学士纷纷组织诗社,以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诗社中有一个称栎社,参加者有著名的爱国诗人连横、林幼春等,他们就常在这里雅集,击钵吟咏。戊戌变法首领梁启超,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期间,曾带其女儿一起游台湾,并专程到台中雾峰,住在莱园玉桂楼,同林文钦的儿子当时被称为台湾抗日领袖的林献堂等人,咏诗唱和,一时传为美谈,而莱园也因此名声大噪。
梁启超曾写了十二首赞美莱园的诗,其《莱园杂咏》有一首写道:“人物自是徐孺子,山林不数何将军。稍喜兹游得奇绝,莱园占尽月三分。”令人可惜的是,旧日莱园的景物,多被破坏,如今那里只剩下一个荷花池,一个凉亭以及后山林氏祖坟等。旧日莱园中各种建筑物上的雕梁画栋和当年那里的弦歌吟唱,都成为过时的梦境了。
(6) 台中吴家花园。台中另一个著名的庭园是吴家花园,它与莱园并称为台湾中部两大名园。吴家花园位于台中县太平乡,面对大里,背靠冬瓜山。吴家花园面积达七公顷,比雾峰莱园还大两倍。这个花园四周全是粉墙,蜿蜒半公里,粉墙上处处有绿色的瓷窗,颇有一番不同风俗的气派。进了花园,人们可看到那广阔的庭园中有古旧厅堂、喷水池、石拱桥、亭台楼榭等。厅堂和亭台上雕梁画栋,精致生动,别具一格,使人看了感到古雅秀丽。庭院外围遍植荔枝果树,可说是一个荔枝园,绿叶蔽空,荫凉清幽,颇有南国的气氛。荔枝园的南面是占地一公顷多的墓园,那是西式坟墓,仿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墓墙上有各种雕刻,栩栩如生,犹如一幅洋画。墓的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壮丽豪华,人称台湾第一。吴家花园的主人祖籍福建龙溪(今龙海)县,于明末清初靠做生意发了财,成了望族,光绪初年由吴鸾祈择此建造花园别墅,因为该花园别墅富丽堂皇,所以引人注目,名噪一时。后来大概由于家道衰落,吴家花园变成餐厅旅馆,可生意并不好,只好歇业,仍做住家。1976年,吴家后代吴燕生(台湾女诗人,因出生于北京故有燕生之名)去世,后继无人,花园被卖出。这座繁荣了近一个世纪的台中名园,终于衰败下去,昔日的繁华景象已找不到了。但在庭园中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之蕴意仍为人们所回味。
(7) 台南固园。固园位于台南市东门,面积不怎么大,但布置得十分古雅而淳朴,园中有亭有阁,有池有桥,分配适中,显得优美,令人徘徊瞻顾,更是诗人雅士唱和的好场所。固园的主人,是两个兄弟,兄名黄欣(又叫黄茂笙)号南鸣,生于1885年(光绪十一年);弟名溪荃(或叫谿泉),生于1891年(光绪十七年),都是能诗善文的雅士,平时参加台南的名诗社——南社活动,人称之为固园二雅。黄氏兄弟祖籍福建晋江,迁台后一直住台南,后来经营糖厂,把粗糖、黑糖加工为精细糖出口,大发洋财,家业大为兴旺。189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台湾,给他们一家带来了麻烦。日本在台湾南部办起各种制糖厂,采用新式机器制糖,黄氏的旧式制糖因竞争不过而受到淘汰。黄氏一家便将原来的制糖厂地址改建成一座庭园,这便是固园了。
固园中有两座桥——石条桥和渡月桥特别引人入胜,人们可在那里饱览水中无穷之乐趣。石条桥是用一块几丈长的石条架搁在水池上,由于四周景色优美,使人有“如长虹卧波”之感。渡月桥呢?桥名本身已富有诗意了。桥头有一笠亭,不尚浮华,但古色古香。亭上有许多对联佳句,如“一笠亭前看渡月,半池鱼水满庭樾”。“渡月桥头一笠亭;天风吹飏半池星”等,叫人看了引发情思,飘飘欲仙。固园前端还有不少奇石和假山,把园的前庭点缀得更加清幽,假山使用的石头是天然大石块,古趣盎然,那里种植多年的树林,大多是带有热带情味的椰子林,别有一番景色。固园虽建造于市廛之中,但由于人工的修饰,倒也古木参天,花叶扶疏,山光水色,相映成趣,而园中的四梅草堂,还是全台诗人吟咏唱和之场所。堂左有一独醉斋,单名字就已令人向往了。
(8) 台南吴园。位于台南市民权路的吴园又叫紫春园,据说紫春园是在当年何斌的庭园旧址中建造起来的。何斌又叫何廷斌,福建南安人,原为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的部属,早年跟随郑芝龙到台湾从事开发。何斌居住台湾期间,在自己的住处按祖国传统建筑格式,建造了一座庭园,俗称楼子内,经常从大陆请来剧团到那里演出祖国的传统戏剧,用以销解乡愁,可谓不忘故国之音。何斌死后,庭园亦衰败下去。1830年(道光十年)盐商吴尚新,在庭园的旧址重建园亭,名紫春园,通称吴园。吴园内有一水塘,塘边建造了两座水榭,山水一体,松林相护,四廊碧波,在夕阳的辉映下分外诱人,水塘有水相通,穿过吴氏住宅的两边,大有水乡之感,而水塘对岸,用硓石堆成一座“飞来峰”。飞来峰原乃杭州西湖畔的名山,把名字安在假山上,一时名闻台湾,为此,吴园曾获得“全台庭园之冠”的称号。日本占领台湾期间,这里改建成旅社、图书馆。今日的吴园亭轩塌毁,塘水干涸,加上附近建起大楼的影响,使之失去名胜灵秀之气,不免令人可惜。
(9) 台南归园。台南归园位于台南县归仁乡,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一年,原名叫“下宅公馆”(或称“下仔公馆”),先是福建籍姓吴的大户人家的别墅,当地人称“吴老爹公馆”,后来几次换主人,到日本侵占台湾期间,那里已残破不堪了,成了荒芜之处。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台湾归还中国,时有一位老诗人叫陈江山的,将它买下,加以修葺一番后,作为饮酒吟诗和居住的地方,改名“归园”。归园是一座形式特别的建筑,在小村落的田园之中,远远望去好像是一座古城堡,又好像是一处仙洞,四周树林很多,又没有加工整理,使人看了有“世外桃源”之感。这座建筑前面有一圆拱门,圆门上有“归园”两个大字,圆拱门外树立着一块大理石烫金字的牌子,记载归园的历史沿革。这是一处古迹,是游客们寻幽访古的好去处。老诗人死后,那里成了无人居住的荒园,1973年起作为古迹供人游观,仍称为“归园”。归园面积并不大,可是平面十分独特,有一半是池塘,房屋建筑全被池水所包围,像是一个与世隔绝之孤岛。水池成几何图形,水域大且深。建筑结构中西合壁,从进口处看,园拱及圆窗,是西式建筑格局,从正部进去并非对称房间,一侧大一侧小,正面有一边墙系用硓石砌成的,因为对着中国式的马背形屋顶,墙被当成是一座假山,上面地方虽小,但形成一个小屋顶花园,沿着边上还有一坐椅供人坐此小憩,欣赏景色,旁边有一小亭,亭边可通入正屋侧间的夹层中,这暗道增加了它的幽趣。亭在小丘一隅,亭边有古榕树,树根都伸进了亭子内,奇特有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