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科技文化·新星观测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华传统文化·科技文化·新星观测

天空中肉眼可见的星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消失,也有新生者,且星的亮度也经常变化。若原来勉强可见的暗星,亮度突增,即意味着恒星爆发,便生成所谓“新星”,爆发猛烈则生成“超新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对包括“新星”在内的天象的观测。殷虚甲骨上有一片提到“新星”,年代约为公元前1300年左右,是至今发现的最古的新星记录。汉代以后,“新星”被改称“客星”。13世纪末,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把汉初以来出现的不寻常星列成清单,记有出现日期、持续时间、位置、亮度、颜色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寻常星为新星或彗星,记录是可靠的。“超新星”见于记载共有三次,我国记录了出现于1054年的第三颗“超新星”。《宋会要》记道:“嘉祐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天文学界已确认,天灵星附近的蟹状星云正是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我国对这次超新星爆发的详细记录为研究蟹状星云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子星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