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文学理论精华·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刘学·文学理论精华·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分别从“情”和“采”、“意”和“辞”、“风”和“骨”等方面,分析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对这个文学基本问题的论证,主要见《情采》、《熔裁》、《风骨》等篇。概括其精辟处有三:

第一、文学的思想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学形式才能表现出来。他以自然现象和生物为例,具体说明了“文附质”、“质待文”的问题。由此而论证到:凡是文章都要有文采,文章抒发思想感情,描写事物风貌,都离不开艺术形式,“其为彪炳,缛采明矣”(《情采》篇)。他还以《老子》为例,来说明文章需要形式。老子虽然反对虚伪,声称“美言不信”,认为漂亮的言辞是靠不住的,但他自己写的《老子》五千言,却非常精妙,可见老子也并不是“弃美”而不要文采。

刘勰坚决反对把文学作品写成哲学讲义。他曾明确指出曹魏正始年间何晏之流的玄言诗是:“诗杂仙心”、“率多浮浅”(《明诗》篇),还尖锐批评了东晋文学的“贵玄”歪风:“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 《时序》篇)。

第二、文学内容决定文学形式,作品的文辞描写必须以具体的思想内容作基础。他提出:“夫铅黛所以饰容,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饰;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 《情采》篇)他认为,白粉和青黛是用来修饰外貌的,迷人的眼波只能产生于美好的姿容; 辞采不过用来修饰作品,而论证的精巧只能以思想内容为基础。所以,思想是作品的经线,辞句是文章的纬线;织布必须先端正经线,纬线才能够形成;思想明确了,辞句才能流畅。这是进行文学创作的根本道理。《文心雕龙》的这个著名文学理论结论很有见地。它用准确的譬喻、鲜明的对比、通俗的推理,深刻阐明了文学思想内容决定艺术形式的问题。

刘勰主张文学创作要把思想内容放在重要地位。他指出:“情理设乎其位,文采行乎其中”(《熔裁》篇),“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辞为肤叶,志实骨髓”(《体性》篇)。他始终把作品思想内容作为艺术形式的基础。

第三、文学形式要和内容相结合,不要脱离内容而追求形式。刘勰提倡“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他认为文章应该“述志为本”,不要“言与志反”; 作家应该说真话,不应该说假话,要做到“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情采》篇),也就是说,作品形式华丽而不损害内容,辞藻丰富而不淹没思想。他反对缺乏内容、雕琢形式的虚伪作品,批评它们是“采滥忽真”、“真宰弗存”(《情采》篇),“率好诡巧”、“穿凿取新”(《定势》篇)。他在《情采》篇的“赞”中,作了一个结论性概括:“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对于文学内容和形式相结合,他提出了一个理想的要求: “情周而不繁,辞运而不滥” (《熔裁》篇),主张作品思想完整而不繁杂,文辞变化而不混乱。《风骨》篇明确认定文学佳作的典范是“风清骨峻,篇体光华”。这里,把思想内容清新健康和文辞形式挺拔有力,当作衡量优秀作品的美学标准。在《风骨》篇中,“风”指清新健康的思想内容,“骨”指挺拔有力的艺术形式。“风骨”指刚健有力的风格(包括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方面的融合显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