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祚命—帝王的承袭·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皇位继承
中国皇帝制度开始于秦始皇。
秦创“皇帝”专号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大定,秦灭六国,初并天下,秦王政令丞相 御史曰:“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成传,传后世。其议帝号。”自殷周以来,国君一般都称为“王”。秦统一天下,秦王政以为“王”的称号已经不足以显其尊贵,于是令大臣“议帝号”。议论的结果,认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秦王则“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令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代之无穷”(《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
从此,“皇帝”就代替“王”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由于皇帝名号的确定,有关于皇帝的政务活动及其亲属均制定了法定的称号。臣民对皇帝称“陛下”,史官记事称皇帝曰“上”。皇帝车马器械百物曰“乘辔”。皇帝驾临曰“幸”,所在曰“行在所”,所居曰“禁中”。皇帝死曰“崩”。秦始皇时还对政府官文书的抬头、避讳等作了严格规定。凡文书遇“皇帝”、“始皇帝”、“制曰可”等字样时,要顶格书,因而产生了文书的抬头制度。臣民在语言文字中涉及皇帝名字时要避讳,因而出现了文书的避讳制度。
皇帝行使权力的凭证是玺、符、节。相传秦始皇以和氏壁制成御玺,方四寸,交五龙,李斯手书秦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印玺之外还有符、节。符为兵符,多用于调兵遣将,从事征伐之用。秦虎符多作伏虎状,上有篆文铭文,分为两半。左半发给将军,右半存于国君,如有征伐,合符而行。节也是一种信征,使臣执以示信。
皇帝亲属的称号如:皇帝父母称曰“太上皇”、“太上后”;妻妾曰“皇后”、“妃嫔”;子曰“皇太子”、“皇子”,女曰“公主”,孙曰“皇孙”。这类名号,有的是秦立汉因之,有的是至汉始定制,终君主制之世,历代相因未变。
皇权至高无上
秦制,皇帝是“受命于天”,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史记·秦始皇本纪》云:“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中央一切政务的最高权力均属于皇帝,凡行政、司法、立法、任免官吏、军事、征收赋税、重大工程营建等无不总揽。三公不过是皇帝的幕僚,九卿是施行皇帝意志的奴仆。
皇帝实行独裁统治,总揽一切大权。韩非曾一再论证君主的“权势不可以借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韩非子·扬权篇》)。百官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君主命令就不能通行无阻。韩非指出:“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无一人。”(《韩非子·人主篇》)始皇即位时年仅十三岁,不能亲政,吕不韦以“仲父”辅政。秦国的大权操在吕不韦一人手中,他的权势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始皇九年,在蕲年宫加冕,“带剑”亲政,平息了权倾内外的长信候嫪毐的作乱,为首者二十余人“车裂以徇”。 始皇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 后又令吕不韦迁蜀,吕不韦饮鸩自杀。从此,秦始皇集大权于一身,“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后宫制度
中国皇帝制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后宫制度。《始皇本纪》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说:“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湃以为秦西门,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可见秦始皇创建的后宫之大,远远超过了古代。
后宫制度,通常是分为皇太后宫和皇后、妃嫔宫。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宫中组织庞杂,官爵分明,俨然一个小朝廷。所谓宫中与府中,同是皇帝下面的重要机构。秦时的后宫制度,影响也极深远。《汉书·外戚传》说:“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适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夫人位视上卿,爵比关内侯,大上造;美人位视二千石,爵比右庶长;长使爵比五大夫,少使爵比公乘。秦时后宫有官属。如皇后詹事掌后宫事务,为后宫总管。下设中长秋、私府、礼巷、仓、厩、祠祀、食宫令长丞,统属诸宦官。据《百官表》载,秦时皇后卿还有将行,汉景帝时更名大长秋,或用中人,或用士人来担任,可见其地位当在詹事之下,中长秋之上。
宦官制度
随着后宫的建立,而有宦官制度。中国古代的宦官干政,可以说是始于秦,它对皇位继承起着重大的影响。
秦始皇的长子是扶苏,按说他理应继承大统。但在秦始皇年间,预立太子的制度尚未确定。而扶苏此人对秦始皇的极权专政,严刑峻法也持有异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在焚书坑儒之后,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但秦始皇非但不听,反而一怒之下把扶苏赶出首都,使其到上郡去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宦官赵高与公子胡亥密谋,伪造始皇遗诏,赐死扶苏与蒙恬,胡亥立,成为秦二世。秦二世时,赵高为丞相。他杀李斯,毁朝政,指鹿为马,由此天下大乱,致使秦朝最终灭亡。
皇位继承
皇位继承问题,对皇帝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汉初统治者以秦为鉴,已逐渐认识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的道理。但在秦始皇年间,预立太子的制度尚未确定,所以汉初叔孙通曾对汉高祖说:“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汉书》卷四三《叔孙通传》)将秦亡的原因完全归罪于没能预立太子,固然有些夸大其辞,但皇位继承对于政局的安危的确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两千多年来,因为嫡庶长幼争立而导致天下大乱者,实在是举不胜举。从秦代胡亥立,到清代康熙末年“夺嫡之变”,祸乱相寻,不堪其扰。两千年间,皇子被杀者十之八九,善终者不过一二。所以,作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曾痛切地认为:“可知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乾隆上谕》)想始皇当年,南征北伐,统一中国,功莫大焉。登秦山刻石以颁其德,巍巍乎流传至今。本想使“受命于天”的皇位,“既寿永昌”“传至万世”,没想到只传至二世,便如秋风扫落叶、土崩瓦解,可见皇位继承制度之弊,在其创建之初,便已暴露出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