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先秦时代的农学·农学文献与农家的出现
我国现存农书中没有属于战国以前的。《汉书·艺文志》收录了农家著作九种,其中《神农》、《野老》为战国时作品,但都没有保存下来。不过,成书于公元前239年的 《吕氏春秋》 中有 《上农》、《任地》、《辩土》、《审时》 四篇。《上农》讲农业政策,《任地》等三篇讲农业技术,这是我国现存最早一组农学论文。《任地》等篇以“后稷曰”为发端,提出了农业生产中的十大问题 (包括如何为农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以及如何提高产量和质量),并围绕着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展开论述。它以如何把涝洼盐碱地改造为畎亩结构的农田为中心,阐述了土壤耕作、合理密植、株行布局、中耕除草、掌握农时等技术环节,带有作物耕作栽培通论的性质。它不但是先秦时代、尤其是战国以前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光辉的总结,而且第一次对农业生产中天地人(“三才”)的关系作出科学的概括,成为中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中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先秦时代还有一些虽然不是农学专著,但包含了丰富的农学内容的文献。如《尚书》中的《禹贡》,对全国土壤作了相当科学的分类,并论述了各地不同的土壤及其相应的物产。《管子·地员》明确指出了不同地势、不同土壤和它的植被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管子·度地》则重点总结了治水经验和水工技术。以上三篇系战国时作品,包含了战国以前长期的有关资料的积累。《夏小正》、《诗经·七月》、《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和《逸周书·时则训》则主要是讲农时、物候,包含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农业科技和农业制度的宝贵资料。
关于农家的来源,《汉书·艺文志》说:“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农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君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由此可见,先秦农家有两派。一派出于农官,或继承了农官的档案资料。《吕氏春秋》的《任地》诸篇劈头就是 “后稷曰”,似乎当时存在以“后稷”命名的农书或农法,《任地》诸篇基本上取材于它;而《后稷》则是根据周代农官积累的资料写成的。另一派出于“鄙者”,即与农民有较多联系的平民知识分子。《孟子·滕文公上》提到当时“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应属这一派农家,《神农》一书可能出于此派之手。这种情形延续至后世。我国的传统农书,少数是官修的,多数是私撰的,但从私撰农书的作者看,除部分为平民知识分子外,不少是在职或退职的官吏。这是因为劝督农桑是古代各级政府的经济职能,有些官吏由此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具备了创作农书的基本条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