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岭南文化的现状与前瞻·改革开放与岭南文化苏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岭南文化·岭南文化的现状与前瞻·改革开放与岭南文化苏生

(1) 改革开放与经济腾飞

这里列出的以1993年为下限的一组数字,在引起世人瞩目的同时,也发人深省。

1983年,改革开放仅第四年,广东便取得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国第一的成绩,至1993年已连续保持十年。

1986年,改革开放第七个年头,广东外贸出口一百三十多年以来第一次超越上海,跃居全国第一。

1989年至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

1991年至1993年,国民收入均居全国之冠。

1991年起财政收入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

1992年起城乡居民储蓄余款居全国首位。

1992年起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居全国首位。

1980年初经中央批准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其中深圳、珠海原都是极其落后的三等边陲小县。经几年的白手兴业,在1989年便以其现代化的新面貌崛起,简直如魔术般地神奇。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惊人的丰硕成果所需的天文数字般的巨额资金,全部是自筹解决,并未向中央财政要过特殊拨款。为什么经济落后的广东,却有如此奇迹? 奇迹固然来自中央的特殊政策,也来自广东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但更主要的是岭南文化的苏生和为岭南文化培育的广东人民文化性格的优势。概括说来,是岭南人所禀赋的敢于冒险、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活跃的商品意识和务实兼容、易于接受外来新事物的文化性格、气质,不断奔突,大胆突破的尝试。一旦中央给予改革开放的政策和机遇,岭南人蓄势已久的文化潜流,便喷薄而出,势如潮涌。这正是广东经济高速发展的真正力量所在。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经济的状态,实为文化的一种物化形式,即社会的物质文化。广东的经济改革成果,也可以说是沉睡已久的岭南文化苏醒后最初的躁动。随之而来的便是精神文化的更新,从而预示着岭南文化现代化的开端。

(2) 新一代岭南人的文化参与

现代市场经济的模式,促使新一代岭南人自觉地觉醒与参与。从改革开放初期至90年代中,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9年至1983年的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人大胆地引进外资和海外先进科技及现代管理模式,从而在各个层面上掀起了一股外来文化热。其主要特点是以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娱乐文化的洋化而令人感到迷醉与迷惑。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大地顿时刮起一股强劲的洋风:新奇的时装,时髦的发型,五光十色的化装品,轻巧的折叠伞,卡式收录音机,彩色电视,西式家具……连同港台流行歌曲、歌舞厅、迪斯科、桌球、电子游戏机、港台及西方影视、西式婚礼、生日庆会等等。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入,疯魔了城乡大地的年轻人,同时也引发了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对立和激烈碰撞。如何对待这种突然而来的外来文化,明显地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反对、排斥、深沉忧虑与欢迎、接纳、尽情享用。分歧和争论是必然的。然而岭南人却不理这一套,笑骂由人,我行我素,怡然自得。从中表现的,是一种作为现代人的意识,是在一个新的社会大变革到来之际的觉醒。

人们在“无我”的状态中生活得太久了。一旦有机会可以重获接受新事物的合法权利,长期受到压抑的对追求的渴望,便迅速汇成难以压制的力量,那种盲目的、饥不择食的劲头,的确令人惊诧莫名,难以理解。其实这是毫不足怪的。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岭南人,对山水相连的港澳地区尚且一无所知,更何况遥远的西方世界!当猛然间发现,国门外的世界交织着的是真假难辨的灿烂光华,自不免眼花缭乱,出现短暂的眩晕;一种急于尝试和享受的冲动,也使岭南人一时无法进行冷静的选择。在深深激动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必然也带着盲目和迷惑的颤慓。

第二阶段为1984年至1989年,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时期。这一时期岭南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有了较高层次的发展。从总体上看,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正在支配和制约着人们的文化取向;人们的文化参与自觉性大大增强,文化个性的自我塑造意识明显取代了初期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随着市场经济模式日渐取代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人们发现:一切文化的享受和参与,都带有明显的商品的性质。市场经济引入的商品机制,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极为严峻的挑战;人们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商品经济机制的规律要求人们应该是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强者,而不是只会沉迷于现代物质文化享受的懒汉。初期的盲目的西方文化热,终于转而为冷静的重新认识、筛选和整合;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在引导岭南人逐步进入到自我充实、自我形象改造、自我价值实现的较高的文化层次上。

自1984年以来,便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实际工作中,深感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管理知识、文化素养等方面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只受过高中教育的年轻人,为弥补在“读书无用论”中所受到的损失,开始积极地参加各种不同层次的大专院校开设的各种业余专业技术大专班的学习;还有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各种短期专业技术培训班。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也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文化艺术团体,或学习文艺创作和欣赏,或进入摄影、绘画、书法、音乐、棋艺等多姿多彩的世界中。文化热在升温,然而却正在转向对知识的追求,对个人修养、气质、风度的重塑。

重视精神文化的参与,不仅只在大中城市中出现,而且也在一些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实力雄厚的乡镇出现。据一分调查报告介绍,东莞市虎门镇这个一百五十多年前因销毁英商鸦片而闻名于世的珠江古要塞,在1989年时,便已洗尽了过去贫穷落后的印迹。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人们对文化追求和参与的品位大大提高,低层次的娱乐文化吸引力已逐渐减弱,不少年轻人的追求正在转向知识技能的提高。几年来,全镇办起了电子、外语、计算机技术、会计等二十七个学科的专业培训班,参加学习人数四百多人;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学员达一百二十多人。这是过去根本办不到,也不可能出现的。

第三阶段为1990年以来,岭南文化已开始成为最具强势和冲击力的地域文化,正挟裹着雄劲的工商业文化旋风,跨越五岭,在广袤的神州大地冲击着传统的、老大的、自满自足的华夏文明,人们以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戏称之为“广东文化北伐”。在上个世纪末,岭南文化曾因得西方风气之先而开全国风气之先,发动过创造新中国的“文化北伐”、“政治北伐”、“军事北伐”;在20世纪末的90年代,岭南文化又一次得西方风气之先,开全国风气之先;又一次发动了气势雄劲的“文化北伐”。其深远的意义就是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担任开路先锋。几乎是一夜之间冒起的工商业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主流,自90年代以来,确实已经流向中原大地。人们的一些口头创作,便极为形象生动地作了清晰的表述:“要看中国的二千年,请到西安;要看中国的五百年,请到北京;要看中国的一百年,请到上海;要看中国的近十年,请到广东。”这则民谣的含义就在于:近十年来,岭南人在工商业文化价值观念上所表现出来的重商务实、开拓进取、开放兼容的理性精神、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经济观念,自主经营、创新求变、敢为天下先的企业家精神,从广州市企业中开创的中国式的企业文化概念和基本构架等等,已经进入内地的大中城市,以一种进取的、雄劲的姿态,向着计划经济早已蒌缩的体制发出挑战。文化凭着经济的实力而传播的规律,通过岭南强劲的地域文化传播于神州大地而又一次得到了有效的验证。

当代岭南文化的“北伐”,显然不仅限于早已闻名于世的粤式饮食文化,也不仅只限于以新潮的时装取代了“穿在上海”的地位。岭南当代的文化观念,更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冲击着神州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居室革命、厨房革命、厕所革命已成时髦;传统的家庭结构,婚恋观念、个人价值、职业选择、人际交往等等都发生显著的观念上和价值取向上的变革。一种更为自主和平等的人格,更为自由开放的风气,也已成了势不可挡的潮流,在神州大地上奔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