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隋唐宋元农学·农时理论的发展和人工小气候的利用
关于农作物生长与天时的关系,陈旉指出:“万物因时受气,因气发生。”这里的 “时” 已不同于《洪范》中的“时”,它指的是历法中规定的四时八节,而“气”则指温度、水分、光照等气候因素。四时八节是根据气候变化规律制定的,但不可能毫无误差地反映每年气候的实际变化,难免有“时至而气未至”或“气至而时未至”的现象发生。这时,如刻板地按照历法中的“时”安排农事,就会碰壁。因此,不但要“稽之天文”,而且要“验之物理”,把农事安排建立在适应气候实际变化的基础上。王祯说:“二十八宿周天之度,十二辰日月之会,二十四气之推移,七十二候之变迁,如环之循,如轮之转,农桑之节,以此占之。”明确把星象、节气、物候等因素作为决定农时的综合指标,还据此编绘了“授时指掌活法图”,对传统的历法和授时问题作了一个小结。王祯还特别指出:这种按月按时,是以“天地南北之中气”为标准的,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应灵活掌握,不能胶柱鼓瑟。
人们无法改变自然界的大气候,但却可以利用自然界特殊的地形小气候,并进而按照人类的需要造成某种人工小气候。西汉政府的太官园,在菜圃上“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冬天种植“葱韭菜茹”,为世界上见于记载最早的温室。到了唐代温室栽培又有发展。宋代花卉生产广泛采用促成栽培法,最有名的是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市)郊区马塍生产的堂花。所谓“堂花”是指早放的花,培养堂花的方法是:纸饰密室,凿地为坎,坎上编竹,置花竹上,用牛溲硫磺培溉;然后置沸水于坎中,当水汽往上熏蒸时微微煽风,经一夜便可开花。难怪当时人称这种方法是“侔造化,通仙灵” 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