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祚命—帝王的承袭·隋唐时期的夺嫡之争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承天祚命—帝王的承袭·隋唐时期的夺嫡之争

隋唐时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国家重新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唐朝时期,可谓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不过,皇位继承仍存在着极大的混乱,夺嫡之争仍然不断发生。

隋代夺嫡之争

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大权,即皇帝位后,立长子杨勇为太子。太子杨勇生活奢侈,渐渐失去隋文帝的欢心。二子杨广便乘机联合大臣杨素、皇后,图谋夺嫡。开皇二十年(600),隋文帝宣布废杨勇为庶人,改立晋王杨广为太子。

仁寿四年(604)以后,隋文帝得了重病,杨广便加紧夺位的步伐。他先是写信给杨素,询问怎样处理隋文帝的后事。不料,杨素的回信被送信人错送给了隋文帝。隋文帝看了,勃然大怒。正在这时,又发生了杨广调戏隋文帝妃子陈夫人的事。于是隋文帝又要重新立长子杨勇为太子。但这一切都已晚了。杨广和杨素早已带着军队,包围了皇宫。他们假造皇帝诏书逮捕了隋文帝的亲信大臣,又用东宫的卫士代替了仁寿宫隋文帝的卫士,把守住宫殿的各个出入口,并命令照顾隋文帝的人一律离开,由杨广的亲信张衡负责一切。大家刚刚走开,只听见殿内一声喊叫。过了一会儿,张衡出来说:“皇上早已死了,你们为什么不及时禀报?”宫内外的人大惊失色,可是谁也不敢说什么。就这样,隋文帝被杨广、杨素一伙害死了。随后,杨广派人给杨勇送信,说皇上有遗嘱,要杨勇自尽。还没等杨勇回答,派去的人就把杨勇拉出去杀了。

杨广弑父杀兄,登上了皇位,他就是隋炀帝。

隋炀帝即位以后,史书上称他“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隋书》卷四,《炀帝经》)。公元611年爆发了隋末农民大起义,迅速地摧毁了隋王朝,致使隋“二世而亡”,其败之速竟酷似秦朝。

隋朝灭亡后,李渊父子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公元六一八年,在长安建立唐王朝。唐朝建立以后,在政治上、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国家机构到典章制度,多有创新,比较全面地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诚如《唐律疏义》序所说:“盖姬周而下,文物仪章,莫备于唐。”

唐册立太子制度

与历代封建王朝一样,唐朝也非常重视皇位继承。唐初大臣刘洎说:“太子,宗祧是系,善恶之习,兴亡在焉!”(《新唐书》卷九九,《刘洎传》)唐王朝把册立太子看成是皇统得以延续的大事,所以建立了一套体制完备的册立太子制度和隆重的礼仪。

据《新唐书·礼乐志》载,临轩册封皇太子,有关部门要选定吉日,告知天地宗庙。在册封太子的前一天,要设御幄于太极殿,设太子位于东朝堂之北,西向,及文武百官、朝集、蕃客之位。

册立太子的正日,诸卫率各勒所部提前二刻陈于庭。左庶子奏“请申严”,侍卫之官奉迎,赞善奏“发引”。侍臣上马,庶子承令。其余略如皇帝出宫之礼。届时,皇太子远游冠,绛纱袍,三师导,三少从,鸣铙而行,降路人次,亦如銮驾。

有司与群官皆入就位。三师、三少导从,皇太子立于殿门外之东,面西向。黄门侍郎以册、宝绶桉立于殿内道北,西面,中书侍郎立桉后。侍中乃奏“外办”。皇帝服衮冕,出自西房,即御座。皇太子入就位。典仪曰:“再拜。”皇太子再拜。又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中书令降,立于皇太子东北,西向。中书侍郎一人引册,一人引宝绶桉立于其东,西向,以册授之。中书令曰:“有制。”皇太子再拜,中书令跪读册,皇太子再拜受册,左庶子受之。侍郎以玺绶授中书令,皇太子进受,以授左庶子。皇太子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奏“礼毕”。皇帝入东房,在位者以次出。

皇太子册拜后,即诏告全国,同时颁发赦令。

皇太子有官署,曰“东宫”。据《唐六典》、两《唐书》和《通典》所载,唐朝太子东宫官署设太子六傅(三师、三少)、侍从、詹事府、左春坊、右春坊、三寺、十率府等机构。其中三师包括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一人,官品皆从一品,掌辅导皇太子;三少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一人,官品皆为从二品,掌晓三师德行,以谕皇太子、奉太子以观三师之道德。侍从有太子宾客四人,官正三品,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詹事府,其职掌统东宫三寺、十率府之政令,有太子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一人,官正四品上,丞二人,正六品上,掌判府事,知文武官簿,凡敕令及尚书省、二坊符牒下东宫诸司者,皆发焉。詹事府还设司直二人,官正七品上,掌纠刻东宫僚属及率府之兵。左春坊,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总司经、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六局,凡书令下,复审,并转送詹事府。左春坊设左庶子二人,官至正四品上,中允二人,官正五品下,司议郎四人,官正六品上,左谕德一人,官正四品下,左赞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司议郎掌侍从规谏,太子出入举动录为记注,左谕德、左赞善大夫掌随事讽赞、传令、侍从。右春坊掌侍从、献纳、启奏,下设右庶子二人,官正四品下,中舍人二人,官正五品下,太子舍人四人,官正六品上,通事舍人八人,官正七品下,右谕德一人,官正四品下,右赞善大夫五人,官正五品上,太子舍人掌行令书、表启,通事舍人承令劳问、迎来送往,右谕德、右赞善大夫的职责跟左谕德、左赞善大夫相同。三寺,包括家令寺、率更寺、仆寺。家令寺设家令一人,官从四品上,掌饮膳、仓储,总食官、典仓、司藏三署,丞二人,官从七品下,掌判府事。率更寺,掌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漏刻之政,有率更令一人,官从四品上,丞一人,官从七品上。仆寺,掌车舆、乘骑、仪仗、丧葬、辖厩牧署,有仆一人,官从四品上,丞一人,官从七品上。十率府有太子左右卫率各一人,掌兵仗、仪卫,太子左右司御率各一人,掌兵仗、仪卫,太子左右清道率各一人,掌东宫内外昼夜巡警,太子左右监门率各一人,掌东宫诸门禁卫,太子左右内率各一人,掌东宫千牛供奉之事。十率府官品皆为正四品上。

唐朝建立的册立太子制度,可谓详备之至。其用意无非是求得政局的安定,帝位的永传。但事实上却决非如此。由于皇帝的嫡长子并非个个贤能,再加上皇帝本人的亲疏爱憎,以及后宫、宦官、外戚的干政,极容易发生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

唐代夺嫡之争不熄

唐代自武德九年(626)发生玄武门事变之后,围绕皇位继承权的斗争就再也没有间断过。

唐高祖即位后,本来立长子建成为皇太子,但又因秦王李世民功高,又私许立秦王为皇太子。建成知道后,便与弟元吉潜谋作乱。武德九年,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建成、元吉,唐高祖便只好立秦王为皇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立长子承乾为皇太子,但他真正喜爱的却是魏王泰。李泰自恃父爱,便潜怀夺嫡之计。贞观十七年,太子承乾为捍卫自己的太子地位,便起兵谋反,事发后,被废为庶人。太宗便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唐高宗。后来唐太宗又想转立吴王李烙为太子,经大臣长孙无忌固争乃止。

唐高宗在永徽三年(652)立长子李忠为皇太子。显庆元年(656)废皇太子为梁王,立代王李弘(武后子)为皇太子。上元二年(675),皇太子李弘暴卒,改立雍王李贤(武后子)为皇太子,调露二年(680)废为庶人,后又迫令自杀。改立英王李显(武后子)为皇太子,是为后来的唐中宗。

唐高宗死后,李显即皇帝位,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光宅元年(684)二月,唐中宗李显被废,后转立豫王李旦为皇帝,即睿宗,改元文明。皇太后武则天仍临朝称制。载初元年(690),睿宗又被废,武则天即皇帝位,并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一个女皇帝。圣历二年(699),复立李显为皇太子。神龙元年(705),武则天传位于太子。

唐中宗复位后的第二年便立李重俊为皇太子。神龙三年(707)七月,皇太子重俊为武三思及安乐公主(韦后女)所逼,乃发羽林兵杀三思,后兵败被杀。景龙四年(710)五月,韦后欲临朝称制,安乐公主欲立己为皇太女,于是合谋进鸩毒死唐中宗。中宗死后,韦后亲总庶政,立重茂为皇太子。不久,临淄王李隆基起兵,诛掉韦后,使唐睿宗复位。

睿宗复位后,将建太子,以宋王成器嫡长,以隆基功大,意久未定。后成器辞让,乃立隆基为皇太子。当时太平公主因诛韦后有功,权倾天下,深忌太子英明,阴谋废之,不久被李隆基讨平。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在开元三年(715)立长子李瑛为皇太子。后为武惠妃谮,开元二十五年(737)废太子为庶人,不久被赐死。宰相李林甫等争立武惠妃的儿子为太子,玄宗因为忠王李亨为长,意未决。中官高力士曰:“推长而立,孰敢争。”于是乃立李亨为太子。

乾元元年(758),唐肃宗李亨立长子李豫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肃宗宠幸的张皇后无子,暗中引越王置宫中,将图废立,矫诏太子。中宫李辅国知其谋,率兵捍卫太子,收捕越王,并幽禁了张皇后。

广德二年(764)唐代宗李豫立长子李适为皇太子。京兆尹黎干挟左道以惑主,黎干与宦官刘中翼几危宗嗣。

建中二年(781)唐德宗李适立长子李诵为皇太子,前为妃母乱危,后又病重。德宗崩时,太子疾患亦甚,仓猝扶而登极,以系人心。

唐顺宗李诵即皇帝位后,病重不能朝,中官刘贞亮立长子李纯为皇太子监国。

元和四年唐宪宗李纯立长子李宪为皇太子,六年后,太子薨。设立储副,中官多干预,宪宗尚可断,立李恒为皇太子。元和十五年中官王守澄弑杀宪宗,立太子为帝。

长庆二年(822)唐穆宗李恒立长子李湛为皇太子,穆宗崩,太子即帝位,是为敬宗。

唐敬宗时,中官王守澄尝谓敬宗曰:“先朝初定皇储,唯臣备知,翰林学士杜元颍、李绅劝立悰而李逢吉固请立陛下。”后来因寻旧事,在宫中得穆宗时文件一箧,乃杜元颍、李绅等请立敬宗为太子疏,帝感叹不已。以是皇太子久而不定。不久,敬宗被弑。王守澄诛中官刘先明,杀降王,迎立文宗。

太和六年(832)唐文宗李昂立长子李承为皇太子,杨贤妃数谮之。开成三年(838)太子暴薨。大臣数请建东宫,乃以敬宗子李成美为皇太子。开成五年(840),文宗暴卒,中官仇士良矫诏迎立穆宗子李炎为帝,即武宗,并杀成美于其邸。

武宗在位数年,未立太子,后帝疾大渐,左神策军护军中尉马元贽乃立宪宗子李忱为皇太叔,权理军国事,不久即帝位,即宣宗。

宣宗即位后,喜欢第三子夔王李滋,欲为己嗣,而非长子。 长子郓王李温,不得宠,故久不建东宫。 宣帝崩,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王宗实等乃矫诏立郓王李温为皇太子,即位于柩前,是为懿宗。

唐懿宗即位十四年,未建太子。咸通十四年(873),懿宗病危,左军中尉刘行深,右军中尉韩文约杀长立幼,立第五子李儇为皇太子,当年即皇帝位,是为僖宗。

唐僖宗即位数年,未建太子。文德元年(888)二月僖宗暴疾不豫,未知所立。三月,乃立寿王李傑为皇太弟,知军国事。当年李傑即位,改名为李晔,是为昭宗。

乾宁四年(897),昭宗立长子李裕为皇太子,光化三年(900),左右军中尉刘季述、王仲先作乱,以皇太子为皇帝。天复元年(901)正月,左军将领孙德昭等平乱,昭宗复位。改封李裕为德王。天祐元年(904)昭宗被弑,德王李裕被害,昭宗第九子辉王李祚被立为帝,即哀帝。

由上述可见,有唐一代,包括武则天在内,共二十一君。这二十一君得继大统的情形,大致是:按制度而即位者只有德宗和顺宗二帝;以权臣而立者有五帝;为宦官所立者,有代、宪、穆、文、武、宣、懿、僖、昭九帝;因特殊事变而立者为高祖、太宗、肃宗;因稳定政权而立者为玄宗;为大臣争立者有高宗、敬宗;因母后干政立而废、废又复立者有中宗、睿宗;因皇帝宠幸阴谋而立者为武后。二十一君以嫡长子而立者唯穆宗一人。以长子而立者有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敬宗、文宗、懿宗七帝。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繁荣强盛的朝代,统治近三百年,其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远远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而它的皇位继承制度,却是如此混乱,实在令人惊异。雄才大略如唐太宗,也被建立太子之难竟弄得“我心诚无聊赖”的地步。

总观唐代皇位继承制度,考察太子地位不安的原因,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为人君的亲疏爱憎自我挠之;中唐以后自肃宗至昭宗,则多受宦官专权的影响。但这也还是外因,或者是一些表面上的因素。影响唐代皇太子地位不稳固的根本原因,是在封建专制的皇帝制度本身。我国封建社会皇帝制度的主要弊病是:皇权的至高无上,“家天下”的君位世袭原则,后宫的宦官势力。皇权的至高无上,使皇帝有可能破坏皇位继承的正常制度,而以个人爱憎确立太子。“家天下”的君位世袭原则,使诸皇子人人都有夺取皇位的可能。宦官虽属奴才之辈,但他们一旦掌握了皇帝,也就具有了“君临天下”的权力。唐代后期拥有军事实权的左右神策护军中尉、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知枢密等要职,多为宦官把持。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要控制皇帝,假皇权以肆虐。

总上原因,使我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总也走不出夺嫡之争的怪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