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学(孔孟荀)·儒的名义和儒家的创立
儒家之所以称“儒”,据 《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周礼·天官冢宰·大宰》也有说明:“四曰儒,以道得民。”东汉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唐代贾公彦疏:“诸侯师氏之下,又置一保氏之官,不与天子保氏同名,故号曰儒,掌养国子以道德,故云 ‘以道得民’。”所谓“六艺”即指礼、乐、射、御、书、数和诗、书、礼、乐、易、春秋,两者都叫“六艺”,前者是小学教育的内容,后者是大学教育的内容。所谓“教民”都是指教贵族的子弟而言。章太炎《国故论衡·原儒》说:“儒之含义甚广,《说文》: ‘儒,柔也,术士之称。’术士之义亦广矣,草昧初开,人性强暴,施以教育,渐渐摧刚为柔。柔者,受教育而驯扰之谓,非谓儒以柔为美也。受教育而驯扰,此不徒儒家为然,道家墨家未尝不然,等而次之,举凡宗教家莫不皆然,非可以专称儒也。又《庄子·说剑》: ‘先生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 庄子道家,亦服儒服,司马相如 《大人赋》:‘列仙之儒,居山泽间,形容甚臞。’仙亦可称为儒。而《弘明集》复有九流皆儒之说,则宗教家亦可称为儒矣,今所论者,出于司徒之儒家,非广义之术士也。”可见,“儒”本是周代政教合一的王官之学的传承者,其中礼乐传统是周文的核心,也是古代学术的总汇。周室既衰,官失其守,学术下移,儒者流散各地,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有的便以相礼为业,以求衣食,这就是所谓的“小人儒”。孔子早年也曾以相礼为业,但他能够继承周代“师儒”的统绪,并加以发扬光大,开私人讲学授徒之风,独力承担了民间教育的责任。孔子死后,他的弟子继承其业,据《史记》载:“孔子殁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居齐,而曾子作大学,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七十子之后学,又复遍布于天下,于是始有“儒家”之名,战国时代,儒家与墨家并称 “显学”。
孔子是先秦儒家的创立者,但儒家思想却是由来已久,以人数来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传,此外如伊尹、迟任、箕子,祭公谋父、尹吉甫、公孙乔等都具儒家的言论与作风。孔子以前的这些人物,不是政治领袖,便是学术领袖,惟孔子以一袭布衣,肩负了尧至周公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而集其大成,使易有传,书有序,诗有去取,礼有从违,乐有所正,春秋有义例。因为易有传,而后圣教始明(不复为卜筮之书); 书有序而后作意始显 (为之次序),诗有去取而后可以迹盛衰,礼有从违而后可以考质文;乐有正而后可以移风易俗,春秋义行而后可以劝善惩恶。孔子继往圣而开来学,为中国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