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定名缘起·“道学”与“道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博大精深的宋明理学·定名缘起·“道学”与“道统”

程颐在《明道先生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程颢)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河南程氏文集》卷一一)程颐将其兄程颢直承孟子道统,而将荀卿、扬雄、王通、韩愈等人一笔抹掉了。这里,程颐对“道学”作了最初的界定,他把“道”与“学”分开来解说,解为以周公为最后代表的圣人之道和以孟子为最后代表的圣人之学,前者属于政治范畴,后者属于学术范畴。而在儒家眼里,儒者出则从政,处则讲学,一生事业不外这两项。然而虽说是两项,内容却是一个。李心传《道命录序》说:“夫道即学,学即道,而程子异言之,何也? 盖行义以达其道者,圣贤在上者之事也;学以致其道者,圣贤在下者之事也。舍道则非学,舍学则非道。故‘学道爱人’,圣师以为训,倡明道学,先贤以自任,未尝歧为二焉。”儒家从政的目的是行圣人之道,不能“行道”,便退求其次,而为“明道”之事,将圣学传之于人,期望后世因时行之。到了南宋,“道学”二字已不分开解释,如陆九渊说:“姬周之衰,此道不行;孟子之没,此道不明。”(《陆九渊集》,第158页)而朱熹则对道学作了进一步的界说,他在《中庸章句序》中说:“《中庸》何为而作也? 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朱熹所揭示的古圣相传“密旨”就是《尚书·大禹谟》中的这十六个字,此即理学家所说的“十六字心传”。朱熹用道统心传来界说道学,因而南宋王柏说:“道统之名,不见于古,而起于近世,故朱子之序《中庸》,拳拳乎道统之不传,所以忧患天下后世也深矣。”(《鲁斋集》卷五,《跋道统录》)鉴于此,清代汪廷珍为理学(即道学)下定义说:“虞廷以十六字之心法衍道统,而理学乃得承于后代。理学者,道统所由寄也。”(《象山全集序》)从道统心传对道学(理学)加以界定,形成了道学流派(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思想核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