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学(孔孟荀)·孔子的生平和学说·中庸之道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先秦儒学(孔孟荀)·孔子的生平和学说·中庸之道

孔子对现实采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具有“凡民有丧,匐匍以救之”的精神。中庸是他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又谓之“中行”、“中道”。这种立身行事的原则要求人人在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论语》说:“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在他看来,“过”和“不及”都不好,都偏离中道。

孔子力求使人的行为符合中庸之道,为此他主张对性格过于进取的人加以遏制,对性格谦退的人加以促进。据《论语》载,孔子弟子子路、冉有都曾问孔子:听到应当做的善行可以立即行动吗?孔子回答子路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而答复冉有则说:“闻斯行之。”弟子公西华对孔子的不同回答感到困惑,孔子解释,说: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承认一般人很难作到中庸,因此他同意在中道“不可必得”的情况下,则 “思其次”,他称此为“狂狷”,说: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他对勇于进取的“狂”和退而洁身的“狷”都给予一定的肯定,而最厌恶的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称这种行为为“乡原”,认为 “乡原,德之贼也”。

孔子是春秋时代渊博的学问家和笃实的道德实践者,天命鬼神观、仁与礼的学说和中庸之道是他的哲学思想的核心,除此之外,他的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教育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