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学·富国学的研究状况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富国学·富国学的研究状况

我国学术界开始研究富国学至今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虽然从陈焕章1911年在美国用英文在美国出版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第一部专著《孔子及儒家经济学说》以来,中国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的发展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但在长期内,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者并没有把富国问题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加以探究。在已出版的几十种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专著或教科书中,涉及富国思想的内容不能说没有,有关思想家的财政思想就属于富国思想的内容,但富国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财政问题,也是一个生产问题,资源配置问题,二者并不等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大约是两方面。一是人们长期囿于国外经济学的分类法,用以套中国经济思想,未能突出中国经济思想自身的体系、范畴和特定的语言;二是富国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增长问题,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经济增长问题重视不够。但这种情况并不证明富国问题的研究不重要或本身内容不丰富。

最早提出研究富国问题的是巫宝三。他在1982年参加中国经济学家代表团访问加拿大时所作的《谈谈研究中国早期经济思想的意义、现状和前景》的学术演讲中,比较论析了公元前七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罗马经济思想的异同,提出富国思想是中国早期经济思想中不同于希腊罗马的特出经济思想之一,并将这一思想的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1)以农业生产为根本; (2)以轻征薄敛和足民思想为必要条件;(3)以加强封建国家经济实力为最高目标。同年作者发表了《中西古代经济思想比较研究绪论》这篇重要论文(载《经济理论与经济史论文集》)在全面比较中西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异同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所独具的这一富国思想的内容特点和产生的历史背景作了更为深入具体的分析说明。论文的基本观点是:古代西方虽然也有富国思想,“但其重点在于富民”,而“中国古代富民思想,则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财力为其特点”,“富民变成了富国的手段”。以后巫宝三《管子经济思想研究》这部重要论著和《中国古代经济分析论著述要》一文中,分别对《管子》和荀子的富国论作了更为精辟全面地分析,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他对我国古代富国思想的深刻见解,归纳出富国思想的学说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包括以下内容:(1)财富观; (2)欲利论或欲求论; (3)务本论或生产论;(4)本末关系论; (5)富国与富民关系的思想; (6)分工分职论;(7)土地制度思想;(8)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思想,等等。作者以荀子的《富国》篇为例,论证了中国古代早就有不同于规范思想的分析性论著,在富国问题上形成了有系统有分析的经济理论,驳斥了西方有的经济学者认为东方国家缺乏科学分析的错误论断。在巫宝三、刘家贵共同撰写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中国经济思想的《中国古代富国思想》这一词条中,从纵向考察了富国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指出富国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以农富国、重农抑商到农商富国,重农保商再到向西方学习,兴工商富国的发展阶段。巫宝三在富国学上的开创性研究应该受到本问题研究者的重视。

张守军也是富国思想的较早研究者之一,他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的《先秦诸子富国思想》也是研究富国问题的较早专论。该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先秦诸子富国思想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和各自的特点。指出孔子“义以生利”的求富思想把奴隶制的礼义看作 “是使百姓和国家富足的根本途径”,反映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孔子的富国主张在当时已行不通。墨子富国思想的特点是节用富国论,是“代表小生产者劳动群众利益的富国富民主张”。指出墨子试图通过劝说“统治阶级节制寄生性消费”达其富国目的,不过是小生产者一厢情愿的幻想”。商鞅、韩非是代表庶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富国以农”是其富国纲领。商、韩富国思想的特点是主张通过变法改革促进地主经济和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做到粟帛多而国富。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他提出了强本节用的富国论。“主张从生产力本身的各个因素着手,去促进生产的发展”,把建立封建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作为 “富国裕民的根本措施”。最后该文指出:“先秦诸子富国富民思想的发展变化,生动地反映了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的斗争过程”。强调富国思想具有不同的阶级内容是该文的一个突出之点。

第三位对富国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研究的学者是赵靖。他在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讲话》中把富国富民看作是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主要问题,指出:“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思想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以国家为本位的经济思想占主要地位,经济思想主要是以 ‘富国之学’ ‘富民之学’的形式发展的”,而富国同富民往往又是分不开的。书中具体分析介绍了秦晋法家商鞅、韩非的富国思想,东方法家的富国论,儒家孟子的富民思想,荀子的富国论、北宋李觏的富国论、王安石的理财富国思想、明清之际唐甄的富民思想等。赵靖亦认为富国之学并非个别零散观点,而已存在自己的理论体系。对东方法家富国论的体系和内容,他概括为:(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 发展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提出 “均地分力论”; (3)处理好“积”和“食”即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4)注重国家和地主即“府”与“家”分割剩余劳动的比例;(5)把务本去末作为富国的重要条件。他将荀子富国论的特点和内容概括为(1)富国与富民统一,富国是“兼足天下”; (2)把发展国民经济作为富国的基础;(3)正确认识强本和节用的关系;(4) 以人定胜天的唯物论作为富国的思想基础。以后,在他主编的多卷本《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第一卷中基本上体现了他的上述思想观点并进一步得到深化。例如在他撰写的第十一章《荀子》中,相当精辟全面地剖析了荀子以富国论为中心的经济学说体系。(见 《中国经济思想通史》 第1卷第317—365页)

叶世昌的论文《中国古代的富民、富国和理财思想》(载《财经研究》1987年第6期),第一次明确提出:“富国的含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富国指富整个国家,……狭义的富国仅着眼于财政收入的增加。”不过文章正确指出,至少在理论上,公开主张狭义富国论的人是很少的。

朱家桢的《中国富民思想的历史考察》一文(载《平准》1986年第3期)。主要是系统研究历代思想家的富民思想的,但许多思想家的富民思想往往同富国思想有联系,因此文章也在许多场合涉及了富民同富国的关系。论文对富民和富国思想作了这样的划分:“主张藏富于民而民富先于国富者,形成富民思想,与此相反,主张聚富于国,国富先于民富者形成为富国思想。”作者进而指出,在先秦时代儒家的富民论和法家的富国论在对待富民的态度上是对立的。汉代以后,受儒法两家的影响,又形成了主张富民与主张富国的对立,也有综合儒法而形成的富民富国统一的观点,显示内容更为丰富的发展。文章最后指出:“富民与富国的思想理论斗争,实际上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与被统治的广大人民之间在物质财富占有和分配上的矛盾。”

叶坦的博士论文《富国富民论》是研究宋代富国富民思想的一部重要专著。作者从比较广阔的视域,就富国富民思想在宋代的演变,关于生产力的思想观点,传统的商品经济观点与反传统的观点的争论,以及货币思想、理论和解决货币问题的政策等,多方面地对宋代富国思想进行考察论析,向人们展现了宋代富国富民思想多色调的面貌,构建起宋代富国思想的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特别是把生产力思想。人口与资源的思想、农业技术经济思想,生态政策,货币思想和政策都纳入富国思想的学说体系中,是很有见地并具有启发性的。作者认为:“孔孟、荀子、司马迁等人属于含有富民思想在内的广义富国论道统,至宋以后演变出为富人辩护”的思想。商鞅、韩非等人属于狭义富国论中重农而轻工商的一派;《管子》、桑弘羊直到刘晏、王安石等人,则属于狭义富国论中强调官营工商业以增加政府收入的一派。高文舍的《中国古代人的富裕之梦》是探讨富国问题方面有特色的一部专著。本书的特点是将历史的沉思与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很好地结合了起来,通过对历史上的思想家各种观点的理论分析,得出对于现实具有启发性的结论,是富国学研究的一种有价值的尝试。此外,台湾刘富本1977年出版有《严复的富强思想》,因未见及此书,只好不予置评。

以上我们粗略地介绍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学者对富国学的研究的情况。研究刚刚起步,有可喜的收获,更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