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风土习俗·其他习俗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巴蜀文化·风土习俗·其他习俗

民俗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涉及民间在经济、社会活动以及信仰和艺术等方面共同沿习传承的种种习俗。简言之,它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前面已经介绍的年节习俗和红白习俗是民俗中的两个主要内容,但远不是民俗的全部。纵观四川地区古已有之的各种习俗,除一些与全国其他地区共同的东西外,还有一些四川特有的或四川地区特别突出的习俗,如巫觋信仰,远古商周时期,“巴人尚鬼”就已成为四川民俗的鲜明特色之一。而俗信崇拜则更是创造了很多四川特有的地方神祗的神话,如开凿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就是在川人好立庙祀神的风俗中被崇拜、神化的,反过来信仰、崇拜他们又成为了一种民俗。还有一些神祗,由四川地区发端,反又被推而广之,成为全国性的共同崇拜对象,从这里可以窥见四川地区俗神崇拜对全国民俗的影响。其他如川西地区悠闲散淡的坐茶馆习俗,还有川东地区粗犷豪放、高吭悠远,闻之令人回肠荡气的川江号子,更是与滩多流急的川江,鬼斧神工的长江三峡一样,是四川地区绝无仅有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1) 巫觋信仰和俗神崇拜。

巫觋信仰在四川地区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远在商、周时期,巴人“俗好鬼巫”(《华阳国志》)就已见诸史籍,可见当时民间的巫觋信仰已相当盛行,并且以巴地,即今川东地区为主。巫觋信仰起源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四川地区既是道教的发源地,境内又有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在两大宗教的冲击下,巫觋信仰能保留至今,可见这种习俗在民间的根深蒂固,虽然已经没有了如杜甫所说的“养乌鬼”的盛况,但历代巫觋信仰在民间都有一定的市场。

巫觋信仰发展到近代,其主要形式之一就是跳端公,在四川地区极为流行,现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时有类似的活动。端公是四川地区对觋即男巫的俗称,一般是迷信职业人员。

民间大凡遇上生病、家宅不宁等,就要请端公跳神作法,俗称跳端公。端公跳神有很多戏剧表演的成分,通过热闹的场面营造出一种形象的神灵世界,以求得迷信的笃信。端公所请之神都由端公扮演,种类繁多,其正神为太上老君,除此之外还有五郎神、桃花夫人、五猖神、马元帅、张天师、王幺姑、麻太婆等等,跳端公又分大跳和小跳,小跳规模较小,一般只有一两个端公参加。大跳规模较大,可有五六个甚至十来个端公参加,且时间可从清晨持续到深夜。跳端公的目的是捉鬼,以制止其在主人家内作祟。故跳端公摹仿人世间告状的方式,由主人充当原告,具状告鬼。由诸端公分别扮演土地神、值日神将、玉皇大帝、灵宫、仙姐、五猖郎等,在也是由端公充任的掌坛师的主持下,由主人焚状,土地接状后,交给值日神将上奏玉帝,然后将告状一事搁置一边,另进行召魂、延送、问卦、求药、朝斗、劝茅、请娘娘等仪式,闹至晚饭后,才在烛光摇曳的神秘气氛中,由玉帝审案,派灵官下界捉鬼消灾。此时要由仙姐演戏娱神,内容多涉及下流,拖至三更,才开始“发五猖”,即捉鬼。此时主人家必须全家在场,睡着的老人小孩都要叫醒。在众端公的合唱声中,凶神恶煞般的五猖郎上场,作摄魂恶鬼状。主持跳神的掌坛师待其表演阵后,用豆米将其打出房去,同时念“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咒语,便表示鬼已捉住,跳端公也就大功告成。

川人好为生活中的人立庙,自古皆然。秦朝的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儿子,就因修都江堰治水而被蜀人立庙祭祀,终于成为民间信奉的神灵。至宋代更甚,史称“天下名镇未有是也”(《蜀中广记》)。由此产生了许多民间信仰的俗神,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神祗。文昌帝君就是一例,他就是由四川的民间俗神上升为道教的文昌星君,为全国所崇拜的。

文昌帝君名张亚子,东晋时四川梓潼县人,精医术、善十筮,生时广行善事,扶贫济困,善于为人排解纠纷,因而在当地颇得人心,深受老百姓爱戴。死后梓潼县人为他立庙祭祀。并逐渐生出一些关于他的神奇传说,如他有七十二化身,并曾化身为龙,水淹许州以除贪官等,民间尊称为梓潼神。唐玄宗避安史之乱入川时,传说梓潼神曾在万里桥接驾,玄宗封他为左丞相。僖宗入川后封为济顺王。宋时又传说梓潼神帮助平定王均、李顺之乱,真宗封他为英显王。南宋时光宗又加封他为文昌帝君。四川各州县纷纷立庙祭祀,俗称梓潼帝君。到元代正与道教的文昌星君混为一谈,成为专司禄命,掌管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高级神祗。明、清两代还规定全国各地修建文昌祠庙,地方官府还要给予嘉奖。甚至一些士大夫家中,也要常年供奉这位司禄大神。

梓潼县祀奉文昌帝君的庙宇现称七曲山大庙,位于梓潼县城郊外川陕路上的七曲山上,是最早祭祀张亚子的善板祠原址。宋时张亚子封英显王之后,绍兴年间营建成王宫格局。此后一直香火长旺,因传说文昌帝君掌管科举考试,从考试命题到最后录取都由他决定,故四川地区进京赶考的举子都要顺路到这里进香求佑,并一定夜宿庙中,以期于梦中得到帝君的启示而高中首榜。

(2) 四川茶馆

四川茶馆以其遍布城乡的巨大数量和独具特色的“盖碗茶”而闻名全国。同时四川茶馆还具有汇聚三教九流,反映诸多民俗的特殊功能。

四川是我国最早植茶和饮茶的地区,很早就有了普遍饮茶的习俗。汉时四川已有挑担沿街叫卖的茶粥挑子。以后逐渐发展成坐商,并把“粥”的成分从茶水中分离出去,产生了茶馆。发展到近、现代,四川已是城乡处处有茶馆,其数量之多,堪称全国之最。以成都为例,清末成都大约有五百一十六条街巷,却分布着四百五十四家茶馆,接近“一街一馆”的水平,其分布密度之大,令人惊叹。

“盖碗茶”出现于唐朝。据记载,系唐德宗建中年间,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崔宁的小女儿的发明。她怕饮茶时烫手,便把茶杯放于盘中,但这样茶杯又容易倾倒。她又忽发奇想,用蜡把茶杯固定在盘上,这样茶杯既不烫手,又不会翻,非常奇妙。后来干脆请人做成漆环代替蜡封,被蜀相称为茶托子,最终发展成今天的茶船。茶船一般用金属制成,圆形,成盘状,中间有一小的圆形凹坑,坑的大小与茶碗的足圈配套,使其刚好放入坑中,以固定茶碗。茶碗为瓷器,类似于普通人家吃饭的碗。茶盖也是瓷器,像一个很平坦的盘子,其直径略小于茶碗的碗口,以使其盖上去十分稳定。有盖有碗,俗称盖碗茶。茶船既可稳定茶碗,又可避免烫手;茶碗上大下小,掺水时可使碗内茶叶翻卷,泡透;茶盖可平放,也可斜放,斜放时盖而不严,既可保温,又能透气,还可以用来搅动碗内的茶水,调匀茶味,茶盖置于坐位上,表示此坐有人,翻转盖在茶碗上,表示不喝了,可以收碗了。

旧时茶馆是老百姓主要的休闲场所,在茶馆喝茶没有时间限制,一杯茶在手,尽可吹牛谈天,“摆龙门阵”,从早晨坐到晚上都没人干涉。甚至谈倦了,在舒适的竹椅上一觉睡去,醒来还可继续喝你那碗茶。如此悠闲的情调,使得一些人喝茶,确切地说是坐茶馆上瘾,即使其家与茶馆近在咫尺,喝茶也非上茶馆不可。

茶馆不仅是休闲场所,也是各色人物汇聚之处。很多行业和社会团体都离不开茶馆。演川戏、说评书、弹扬琴的在茶馆表演;很多行业,会社了解行情,洽谈生意也在茶馆里进行;甚至黑社会袍哥组织的“码头”都设在茶馆里,袍哥组织调解纠纷称为“吃讲茶”,也在茶馆里进行。民间有纠纷,也喜欢上茶馆去调解,一人一碗茶,慢慢地讲道理,调解结果,理输者要付全部茶钱。更有甚者,一些公开的民间团体如同乡会等,其牌子也挂在茶馆里。解放前成都中山公园的茶馆里,竟然密密麻麻挂了几十个同乡会的牌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