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文化·风华磨洗认前朝·唐、宋、西夏文物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宁夏文化·风华磨洗认前朝·唐、宋、西夏文物

唐代前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宁夏北部各县在唐代属灵州府管辖。那时灵州一带聚居了汉、回纥、突厥、鲜卑等民族,他们和睦相处,共同建设,使该地区兵食殷富,城镇商业贸易兴旺。

1976年在青铜峡市莲湖地区发现了十余座唐代墓葬,出土的文物展示了唐代宁夏地区的社会情况。墓葬内的殉葬品有陶器、铜器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大批陶人俑和动物俑。陶人俑的塑造形态个个维妙维肖,有的面存温顺,有的奸诈诡谲,也有的盛气骄横,人物性格特征非常明显。更有一些高鼻深目,胡须浓密的男俑,考古学上称之为“胡俑”。唐朝国力强盛,西域各少数民族纷纷归附,他们的形象便生动逼真地留在陶俑之中。牵驼俑的形象更生动感人,他们牵着引颈嘶鸣的骆驼,勇敢而艰难地行走着,使今人联想起古代“丝绸之路”的艰苦旅程和中西方频繁交往的事实。墓葬中出土了一些唐代货币“开元通宝”,是唐代不同年间铸造的,它们表明了唐代贸易发达,全国范围内文化高度统一的局面。

唐末以后,我国又一次陷于诸多政权进行割据的状态。公元960年,宋朝建立。宋朝军队于公元976年灭亡了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全国分裂战乱的局面。北宋时,今宁夏南部的泾源、隆德县分属宋朝的泾原路谓州安化县和德顺军。1977年泾源县泾河源发现了一座北宋时期的古墓,出土了一批反映宋朝社会情况的文物。

泾源北宋墓室的砌筑是仿木建筑形式,非常精美,特别是镶嵌在墓壁上的许多雕刻人物、禽兽画像砖,更是一幅幅北宋社会的生动缩影。墓室的三壁均用砖砌,做出假门、檐和屋顶造型。假门两侧分别嵌以雕有窗花的方砖。墓壁上做出的檐下有数组“一斗三升”的斗拱,承受着它上面的一条檩榑。檩榑上方布方椽、檐板和瓦,瓦以上是条砖平砌逐渐收分为券顶。这个墓室的墙壁完全模仿当时地上的木结构建筑,因而它对今人研究宋代的建筑技术,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墓壁画砖上的人物形象有男仆、侍女等。男仆人上身前倾,穿翻领长袍,下襟掖起拴在腰带上,手提长柄带盖执壶,似乎正在前去为主人斟酒。另有一个担物者的形象,他头带帻巾,着左衽翻领长袍,前襟也掖起拴在腰带上,足登草鞋,肩挑箱笼,作正在行进状,一派沿街叫卖的小商贩形态。更有两幅含意深刻的画砖,一幅为母子推磨图,一个妇女吃力地推着磨,她的双眼怜惜地望着自己的孩子。这个孩子全身裸露,身不及磨高,也在吃力地帮着母亲推磨。另一幅为舂米图,丈夫正在舂米,妻子身背婴孩也在一旁帮忙。这些画像砖的雕刻手法简练、质朴,取材具有浓厚的社会生活气息,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图画,具有感人至深的强烈艺术效果。

固原县各地还出土了大批宋代用于作战的弩机,它是一种延长弓箭张弓时间的机械装置,使用者可以用它持久张弓以捕捉有利发射箭杆的时机。这种装置早在我国春秋时期就已发明,比欧洲国家早一千二百多年。宋代的弩机因经过历代的不断改进,已经达到较为完善的地步。这些弩机上都刻有都作院工匠的姓名,是古代劳动人民富于创造性的实物例证。

公元1038年,西夏建立,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这是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性封建政权。西夏存在了近二百年时间,遗留下来很丰富的文物。

西夏历代帝王陵墓在今银川市西郊贺兰山的东麓,其范围东西约四公里,南北十公里,共布列着八座西夏帝王陵墓和七十余座官僚勋戚的葬墓,它们虽然在西夏亡国后遭受过政治性大破坏,但仍有许多珍贵文物遗存下来。王陵墓区有许多石雕、建筑材料的残物,其中文臣石像脸颊丰颐,有八字胡,粗眉大眼,面目和善;石雕栏杆上有蟠龙,它翻腾戏珠于云海之中,给人以力量的感受。尤为重要的是大量西夏文残碑的出土,引起世人注目。西夏文在书写上有楷体和篆体两大类,楷体书写端庄秀丽,篆体气势雄浑。西夏文是根据汉字的笔画部首、偏旁而创造的,今已失传。王陵区内还出土了一些金银器,种类有带饰、鞍具、碗等。西夏八号陵出土的带饰用黄金制成,纯度很高,作长方形,正面锥出鱼子花纹底,凸饰串枝葡萄图案。西夏的纺织品也很有特色,如工字绫纬纹隆起,凹凸效果分明。绫的表面残留有敷彩或印金粉的痕迹,更有一番斑斓绚丽的色彩。特别是其中的茂花闪色锦,色调层次丰富,绚丽多彩,是我国纺织史上的珍品。

西夏尊佛教为国教,规定一年四个孟朔日为“圣节”。银川市内的承天寺塔就是存留下来的西夏著名佛塔之一。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它对研究我国民族发展、融合的历史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